17种抗癌救命药医院用量同比大增,大幅降价后职工医保还可报销50%

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5日讯(记者刘睿彻)经过抗癌药医保准入专项谈判,去年底,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将17种抗癌药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列入医保的17种抗癌药药价与平均零售价相比平均降幅达56.7%。

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走访武汉相关医疗机构和大型药店,调查了解新进医保抗癌药使用情况。医院称,这些药疗效明确,临床急需,因降价幅度大,新进医保后,有的用量同比增长6倍。而很多受益患者都向长江日报记者表示,“吃上了过去想吃却吃不起的药,对治好病有了盼头。”

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称,药品进入医保,只是第一步。经过采购进入医院后,如何合理使用,非常关键。医保局将继续跟进抗癌药进医保落实情况,加强督导,切实保障患者得到实惠。

医院方:新进医保抗癌药有的用量同比增长6倍

长江日报记者从医保部门了解到,2018年11月底,17种抗癌药进入我市医保,涉及非小细胞肺癌、肾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多个癌种,15种为进口药,2种为国产药。这17种抗癌药平均降幅达56.7%,最高降幅达71%。

湖北省肿瘤医院医保办主任蒋晖介绍,17种抗癌药进入医保,一方面享受了国家医保谈判低价,另一方面,武汉职工医保还能平均报销50%左右、居民医保平均可报销36%左右,这意味着患者自费的部分在低价基础上还能再打对折到七折。

张先生身患晚期直肠癌,已不再适宜手术。经过详细的检测,他符合使用西妥昔单抗这种药的适应证,靠这种靶向药,能够有效地延长生命。该药进医保后,每瓶单价从4200元左右降到了1200多元,降了近70%。

张先生在市八医院肛肠外科接受了治疗,首个疗程一周用4瓶,进医保前要花费1.6万元,现在只用5000余元,加上他享受我市职工医保,这种药可以报销75%左右,他只用自费1295元。

市八医院大外科主任陈继贵教授介绍,进入医保后,西妥昔单抗由高价抗癌药变成普通药,由于效果明确,供不应求,一度脱销。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省肿瘤医院,记者从该院了解到,今年1月与去年同期相比,西妥昔单抗的用量增长6倍。省肿瘤医院医保办主任蒋晖介绍,因需求量大,西妥昔单抗在今年1月出现过短期断货,目前药品供应已经完全接上了。

患者:过去买药一年要花20万,现在只用8万多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17种抗癌药中,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入选的药物最多,多达5个品种,分别是安罗替尼、奥希替尼、塞瑞替尼、克唑替尼、阿法替尼。据悉,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0%,是肺癌的主要类型,肺癌患者无疑成为受益最大的患者群。

年近七旬的万老先生2016年不幸确诊患上肺癌,在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治疗,2017年9月开始服用泰瑞沙(奥希替尼),效果良好。只是价格让他的家庭喘不过气,即使是一年买4盒送6盒的方式,每盒需要5.1万,一年下来也需要20.4万元。

今年开始,他通过医保报销,每月花费7000余元,预计一年下来8万多,相当于打了4折,为家庭减负不少。

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胸部肿瘤科主任董晓荣教授介绍,像万老先生这样享受医保阳光的患者不少。最让她高兴的是,过去,因价格高,一些患者想方设法买代购药,明知有些药来路不明,眼睁睁看着患者受骗,“怎么都劝不住”,现在医保让这些患者终于不吃代购药了。

血液肿瘤的抗癌药也是这次纳入医保目录的“大户”。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王红祥介绍,治疗血液肿瘤的抗癌药多达5种,比如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尼洛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伊布替尼、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伊沙佐米、治疗儿童白血病的培门冬酶等。特别是尼洛替尼称得上第二代格列卫,让对格列卫已经耐药的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据了解,尼洛替尼从200毫克283元降到94元,降幅67%。

李先生就是这一政策的获益者,按1个月的量,过去每月就要3万多元,他说想都不敢想,现在医保价1.1万多元,加上医保报销,降到了5600多元,虽说还是不菲,总算有了盼头。

药企:“以价换量”,符合企业发展理念

据了解,17种抗癌药大部分谈判后的支付标准低于周边国家或地区市场价格。生产西妥昔单抗的制药企业相关人员表示,这个价格目前是全球最低价,通过医保谈判,能够“以价换量”,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新增的17种抗癌药中,有10种药品是2017年之后上市的新药,可以说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抗癌治疗用药。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伊沙佐米,2018年4月12日获批在中国上市,从上市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仅仅5个多月时间。

生产该药药企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谈判进入医保,可以提高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其产品的可及性,符合企业发展理念。未来五年内还将有7个新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相关链接

武汉医保目录抗癌药快速扩容

更多救命救急好药将纳入医保

在国家药品谈判、进口抗癌药零关税相继利好下,近1年半的时间,武汉市医保目录中抗癌药扩容了39种,大部分是高价进口药。

据悉,《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纳入的抗肿瘤药物原有160种,其中西药120种,中成药40种。

2017年7月和2018年10月,在国家人社部,特别是新组建的国家医保局推动下,经与相关药企谈判,又先后将18种和17种抗肿瘤药物纳入了药品目录乙类范围。

按照国家医保部门的要求,湖北省、武汉市相继将以上35种抗癌药纳入医保,并且还增加了4种治疗白血病的“替尼”,其中伊马替尼(格列卫)就是《我不是药神》中药品的原型。

这样,从2017年9月到目前,我市医保扩容了39种抗癌药,市民治病用药的福利进一步加大。

国家医保局消息显示,今年要开展新一轮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

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医保目录调整是有进有出,优化目录结构。占用医保过多资金但没有起到更好保障效果的药品就应该调出,反之更多符合条件救急救命的好药就应该及时纳入医保。这样的调整既能引导医药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同时也对促进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调整起到推动作用。而对于医保基金来说,就是用有限的钱,来保障其效果最大化。

【编辑:刘思】

(作者:刘睿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