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教授朱子彦:司马懿为何过去 一直是反面角色

记者万建辉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一直给人玩弄权谋、与正面人物诸葛亮为敌的印象,然而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不仅以司马懿为主人公,还把他刻画为一位心忧天下、隐忍、逆袭的君子。国内两家卫视播出该剧双双获得高收视率,该剧网络点击量更是逼近60亿次。
三国热,好理解;司马懿热,耐人寻味。就此,长江日报记者日前电邮专访了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理事朱子彦。



史书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吴秀波较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司马懿首次作为正面人物亮相荧屏
朱子彦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秦汉魏晋史研究,曾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主讲《大话三国谋略》,后在湖北卫视主讲《荆楚三国》,出版有《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朱子彦论三国谋略》等专著。
在朱子彦看来,三国后期,司马代魏,是无可厚非之事。曹魏后期的统治已经腐朽,曹丕之子、魏明帝曹睿虽是有为之君,但其后期穷奢极侈,他不顾当时天下尚未统一,民力十分凋敝,而大兴土木,盛修宫室。曹睿死后,曹爽执政,生活极其奢靡,他还和“浮华派”何晏、丁谧等结成朋党,“群官要职,皆置所亲”。为独揽朝政,曹爽对廉洁耿直的官员排挤打击,实行任人唯亲的用人政策。
朱子彦认为,司马氏家族此时凭“事功”逐步掌握朝政大权,取代日渐中衰的曹魏政权,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公元280年,三国归晋,结束了“鼎峙数世,干戈日寻,流血百载”天下大乱的分裂局面,司马氏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司马懿是西晋王朝的奠基者,不仅善于领兵打仗,还懂得治国之道,在历史上发挥了不逊于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主基调是什么?毫无疑问,主要看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是否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利。朱子彦说,时至今日,人们对司马氏家族还是贬多于褒,这是令人遗憾的。长期以来被污名化的所谓野心家司马懿,第一次作为正面人物出现在荧屏上,拨乱反正,非常好,也非常有必要。

看历史人物不能只以忠奸来区分
与诸葛亮比,司马懿为人显得见机行事,一生都在自保求生,更多的是实用主义策略,似乎少了宏大理想和信念操守,这使得人们容易评价他是一名老谋深算的政客,但人们很少去理解司马懿所处曹魏政权的生存环境。
朱子彦认为,司马懿寻求自保,实在是情非得已,迫于无奈。因为一开始曹操对司马懿并不信任,怀疑司马懿有野心。传说曹操还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三匹马在一个槽子里吃草料。指曹家的天下以后就要落到司马氏父子手中。在君主专制时代,君主对臣下猜忌,这是非常可怕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司马懿在言行举止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司马懿深知在曹操手下做事凶险,早年曹操派人请司马懿出来做官,司马懿推脱说自己中风。曹操派人刺探,如果有假,就要杀掉司马懿。刺客把刀架司马懿脖子上,司马懿面不改色,完全像个中风瘫痪的病人。在电视剧中,这件事被改编为司马懿让马车轧断自己双腿。
中国传统社会士大夫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是在刀锋下过日子,作为一个谋略家第一要务当然是自保。
朱子彦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这是没有疑义的。老谋深算的权谋家、老奸巨猾的政客,与优秀的政治家、推动历史进步的英雄之间,有时并无一条明显的鸿沟,两者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历史人物脸谱化、程式化,以忠奸来区分。有时混淆了对历史人物为人处世、人品的道德评价,和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贡献两者的关系,用道德标准评价人物。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遮蔽了国人的视野,也窄化了国人的文化胸襟。评述历史人物,最易犯的毛病,就是褒之捧入九霄云外,贬之打入十八层地狱,就是不能实事求是,尊重史事的真相。

司马懿生前自己代魏称帝也很正常
直到265年司马昭死,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也就是司马懿的孙子才代魏称帝,这是否意味着司马懿本人至死都并没有篡位的野心呢?
朱子彦说,人的欲望和追逐的目标是会随着主客观条件变化而改变的。曹操一开始也没有代汉之心,他的愿望是死后在墓碑上刻上征西将军曹操的名字就可以了。后来曹操扫平各路诸侯,汉朝的大半个天下都被曹操打下来了,这样曹操才有了自立为王的雄心。
司马懿也是如此,他最初受到曹操、曹丕、曹睿的知遇之恩,当然是感激涕零的。但到了年仅八岁的幼主曹芳登基之时,那就不一样了。高平陵政变之后,政归司马氏,司马懿大权在握。汉代的忠君观念远不如宋代以后的忠君观念那么强烈。从王莽开始,权臣夺取皇位是很普遍的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是通过兵变、政变夺取皇位的。
朱子彦认为,司马懿在世时即使自己做皇帝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至于司马懿自己没有登上九五之尊,是因为时机尚不成熟,贸然禅代,必然步王莽、董卓的后尘。

【访谈】
司马懿为三分归一统打下基础

记者万建辉

司马懿对社会经济多有贡献
读+:司马懿在发展社会经济、选拔人才方面做了哪些事?
朱子彦:针对“魏明帝好修宫室,制度靡丽,百姓苦之”的弊政,司马懿多次上书,要求朝廷免除一部分劳役,以疏民困。司马懿关心农业发展,注重兴修水利和屯田。司马懿曾在关中开“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焉。”他支持大将邓艾在淮河南北大搞军屯的建议。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司马懿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他提拔邓艾之例最为典型。邓艾“家贫”“为农民养犊”“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但很有才能,被司马懿破格选用。后来邓艾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率军一举灭蜀。
读+:司马懿在才智上是和诸葛亮、孙权相当的人物,为何他在有生之年也未能助曹魏灭蜀、吴统一中国?
朱子彦:三国时期,吴之陆逊、蜀之诸葛亮,皆为超世之杰。作为超级大国的曹魏虽然兵多将广,三分天下占有其二,但也奈何不了吴蜀两个小国。诸葛亮和陆逊在蜀、吴二国中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力的不足。司马懿虽然足智多谋,也奈何不了孙权、陆逊和诸葛亮,否则民间怎么会有“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一说。
读+:曹操对司马懿不放心,多次动了杀心,为何没下手?
朱子彦:司马懿最初在曹操手下干事,成为一个工作狂。他不是每天八小时工作,而是废寝忘食,连喂养牲口的饲料这样的事情,他都亲自过问。他还特别善于公关,尤其是和曹丕的关系非常好。时间长了,曹操才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
后来曹操、曹丕父子准备代汉的时候,司马懿拼命地劝进,显示自己是曹家的忠实奴仆,这样才得到了曹操的赏识。等到曹丕做了皇帝之后,司马懿步步高升。后来魏文帝病重,司马懿就成为托孤大臣。
司马懿也有残忍的一面
读+: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城破之后,大开杀戒,史载“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余人皆杀之”,这是否可以看到司马懿性格中的另一面?
朱子彦:我不否认司马懿的残忍、嗜杀,以及对亲人的薄情寡义。又如司马懿“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姐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手段极其毒辣。但与其功绩相比,无疑是次要的。正如评价曹操一样,曹操也是个杀人魔王和精于权术的老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充分的肯定。当我们分析评述曹操、司马懿等人功过时,很容易看到他们的性格存在着令人惊异的巨大反差,即功过同在,或曰功过集于一身。“历史行程二律背反”的现象在这里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政治人物的所作所为常常是不合逻辑,前后矛盾,曲折隐秘,复杂微妙的。
读+: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是为自保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还是他早有夺权野心,一直在等待时机?
朱子彦:司马懿以垂暮之年,冒倾家灭族之险,突然发动高平陵政变,颇有值得探究之处。任何一个政治人物在离开权力中枢十年之后,所能动员的政治资源也是相当有限的。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呢?我以为,司马懿与曹爽的这场斗争,并非是司马懿个人的行为,而是得到了曹魏众多元老重臣的支持。这场后人看来是政变的不义之举,在当时却颇具正义与合法性,司马懿与曹魏诸多大臣一致认为,诛灭曹爽就类似于西汉初年的“周勃安刘,诛除诸吕”。
读+:司马家族取代曹魏,与曹操家族取代汉,都是推动历史进步?
朱子彦:司马代魏和曹氏代汉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汉魏晋易代之际,儒家倡导的忠君思想极其淡薄。旧的两重君主观影响仍然存在,在皇权衰落的境况下,大臣极易操纵和控制平庸之君,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取而代之,登上九五之位。司马氏之后,南北朝君主纷纷效尤,其夺位手法如出一辙。直至隋唐以降,莫不如此。单单诟病“司马懿或司马昭之心”,显然是历史的不公正。我认为魏晋鼎革之际,司马父子所建立的赫赫功业是毋庸置疑的,其为三分归一统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读+:在您看来,逼宫禅位的“禅代”方式,在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方面,牺牲少、成本低?
朱子彦:与黄巾起义相比,曹魏代汉、司马代魏更符合中国古代的仁政精神和礼治原则,且社会付出的成本很低。它将杀戮与流血降到最低限度,仅仅以前朝帝王一姓一族的权力终结,来换取政权的平稳交接。不易造成血流漂杵,生灵涂炭。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及军阀混战导致死亡的人口多得惊人,据史家的统计,东汉桓帝时人口有5600多万,而三国初期的人口总数只有767万。其时,社会生产力遭严重破坏,文化被严重摧残。
正史和小说共存并无不可
读+:司马懿家族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宫女“羊车望幸”“何不食肉糜?”等负面故事和典故,司马懿在教育子孙方面有没有失职?
朱子彦:我认为司马昭是三国后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能够统一,司马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谓的“司马昭之心”乃是曹髦加给司马昭的罪名。在封建的纲常伦理,正统观早已被否定的当代社会,再去讨论所谓权臣“篡位”问题,已毫无意义。
所以我们现在来评判曹操、杨坚、李世民、赵匡胤等人的历史功过,都不会迂腐到再以其是否废主篡位作为是非的标准。对司马昭而言,当然亦应同理。司马昭杀嵇康,司马炎宫女过万,宫女们羊车望幸,司马衷“何不食肉糜?”,这些故事与司马懿有何相干呢?总不见得明末崇祯皇帝的亡国罪责要由大明开国之君朱元璋来承担。
读+:为何在后世民间评书、文艺作品中,司马懿一直不被重视?
朱子彦:魏晋禅代之后,“司马篡魏”的看法即已形成。君主专制时代,臣下须绝对忠于君主的正统观念根深蒂固,以至于司马懿的后人、晋明帝司马绍谈及祖上“创业之始”,即指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这段历史时,认为祖宗以如此手段夺权,很不光彩,曾因此羞愧万分地说:“晋祚复安得长远!”由于后世皆认为“司马篡魏”,故其在历史上被抹黑,成了反角,自然也就不被文艺作品所重视。
读+:您曾说过“假作真时真亦假”,有没有办法消除受小说《三国演义》影响,带来的对司马懿的不客观评价?
朱子彦:《三国演义》写得太精彩了,在民众中三国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虽然郭沫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替曹操翻案,但时至今日,在京剧舞台上,曹操仍然是白脸奸雄的形象。同样,司马懿在民间的奸诈形象也很难改变。我认为正史和小说两者并存,并无不可。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历史人物的千秋功过任人评说,只要实事求是,不搞历史虚无主义,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