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老师9年乡间奔波,才让这120多个特殊孩子能在家上学

小妮租住于阳逻街永平街,由开门诊的祖父母照料。每个月,新洲区特教学校的程华东老师都会到她家里来,给她上一个小时课。记者 彭年 摄

教师王喜兰在为家住在新洲区仓埠街的小妍做辅导。记者 彭年 摄

黄敏和她的同事为小汪做一些康复训练。记者 彭年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14日讯 “钢丝、蜘蛛、铅笔……”12月12日,新洲区阳逻街的女孩小妮跟着老师慢慢读着卡片上的字词。虽然发音有些含糊,但小妮读得很认真。每个月,新洲区特教学校的老师都会到她家里来上一个小时课。自2008年以来,新洲特校坚持校外授课,为无法进学校的重度残疾青少年送教上门,9年多来,共帮助了120余名特殊孩子。

全校28名教师全部参与上门送教

来小妮家上课的是新洲区特教学校老师程华东。小妮今年18岁,患有先天性脑瘫,肌肉萎缩,无法行走。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小妮平日的生活全由爷爷奶奶照料。从2014年开始,程华东和同事李亚琼每个月都会来到小妮家,给她上一个小时课,教她认字、读课文和简单的算术,还帮她按摩,和她谈心。“只要告诉她老师要来了,她就特别高兴,笑得口水都淌下来”,小妮爷爷说,每月一次的上门送教,成为小妮最期待的事。

2008年5年,新洲特校通过残联提供的信息,了解到有几名学生因为重度残疾,无法来学校上学。为了让这群孩子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开始了“送教上门”,由黄敏、丁娟两名老师利用节假日到残障孩子家中,免费上课,指导家长给孩子做康复训练。9年多时间里,新洲特校的送教队伍壮大到28人,全校老师都参与进来。受惠的孩子也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如今的106人,累计服务人数达120人,服务范围覆盖新洲区12个街镇。

送教老师给每个孩子都制定了个性教育计划,课前备课、课后记录、家长反馈,这些环节一个不少。眼下进入冬季,老师们还带去了冬衣、冬鞋,让这些饱受病痛折磨的家庭,有了一些慰藉。这次上课,小妮第一次坐上了轮椅,这把价值1000多元的多功能轮椅,也是老师们送给她的礼物。以后,小妮也能由家人推着出门了。

上完课老师衣服上满是口水

送教老师上门3年,孩子从一字不识,到如今有小学二年级的认知水平,能看懂电视,与人简单交流。小妮的爷爷说,这变化在以前他是从来不敢想的。新洲特校送教9年,为一批特殊孩子带来了改变和希望。

教师丁娟的送教对象小原也患有脑瘫,常年坐在轮椅上。 “2013年我第一次去他家上课,小家伙很兴奋,口齿不清地给我们讲他正在看的动画片。”回忆当时的情景,丁娟用“心疼”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针对孩子的精细运动笨拙、语言发育延迟的问题,第一课的授课内容是学习指语一到十。丁娟握着小原的手,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掰,一遍一遍地教。三次课之后,孩子终于能够完整的用指语从一数到十,高兴地咧开嘴直笑。他的爷爷、奶奶感动得落泪。现在,小原已经能认识简单的生字词和100以内的数字。

王喜兰老师3年前接手送教对象16岁的女孩小圆。小圆有言语障碍,能走会跑,但生活不能自理,情绪极不稳定,完全不听老师的指令。她经常流着口水,身上还有一股难闻的气味。

刚开始,面对小圆,有着多年特教经验的王喜兰也有些灰心。“讲了半天,孩子根本不理你,觉得无从下手。”慢慢地,王喜兰发现小圆喜欢运动,喜欢听儿歌。于是,她每次送教时先给她梳漂亮的发型,教她洗脸,夸她漂亮,把她紧紧搂在怀中。还带她拍球、踢球,做游戏,小圆玩得咯咯直笑。每次上完课,王喜兰的衣服上、手上满是小圆的口水。小圆妈妈说:“别人见了我的孩子都是躲,你们不嫌弃,还千方百计地教育她,我从心底里感谢你们!”

在新洲区文昌大道,22岁的骆良文在“春光装饰材料店”里忙着理货、算账。他是新洲特校送教的第一批学生,这家店铺是他自主创业的成果。小学毕业那年,骆良文因为股骨头坏死,瘫痪在床。母亲因为无法接受这一事实选择了自杀,原本活泼的他变得非常自闭。2008年,新洲特校的老师们来到他家,陪他读书、画画,给他带来了希望。2010年,他被接到学校上学,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他说:“我当年连死的心都有了,如果不是老师送教,我不可能有今天。”

希望更多志愿者参与送教队伍

在新洲特校校长蔡东启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送教上门”地图,地图上标注着106个送教点。从学校到最远的送教家庭,单程为45公里,最近的点也有5公里,八成以上的送教点,都在村垸之中。由于学校没有车辆,送教的交通问题都由老师们自行解决。在参与送教9年的黄敏老师看来,最大的困难不是路程遥远,而是与“无力感”作斗争。

10岁的小靓、6岁的小轩是姐弟,两个孩子都患有脑瘫、盲、哑、智障多重残疾。姐弟俩一个坐轮椅,另一个常年卧床。2015年暑假,黄敏拿着残联提供的信息,找到孩子的妈妈时,她正忙着小卖部的生意,对老师的到来一脸漠然。她对黄敏说,“孩子这种情况,没有接受教育的意义,你们走吧。”

老师们没有放弃,站在一旁等了半个多小时,等她忙完后,再三跟她解释“不管是正常孩子还是残疾孩子,都一样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后来,孩子妈妈带着老师来到孩子的床边。老师给姐弟俩按摩、放音乐、交流。一次、两次,孩子开朗了不少,家长也慢慢向老师打开了心门,主动和老师交流孩子近况。

今年1月发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明确“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禁止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第十七条还指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需要专人护理,不能到学校就读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通过提供送教上门或者远程教育等方式实施义务教育,并纳入学籍管理。

目前,新洲区常住人口105万人,根据新洲区残联信息,该区6—18岁的残疾人人数为437人。这437个孩子主要为盲、聋和智力障碍三类残疾,其中103人在新洲特校入学,228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剩下的106人,全部纳入了新洲特校的送教范围。“送教上门,是在保障特殊孩子的受教育权利,更是保护着他们的尊严。”蔡东启说。

“光靠学校28个老师一月一次的送教还远远不够,如果有更多社会力量来帮助这些残疾孩子就好了。”蔡东启说,这些特殊学生需要的是长期、专业的教育。他希望未来有更多志愿者能加入到送教队伍中来,为残疾孩子提供更多康复训练、文化知识、心理疏导。(记者刘嘉 通讯员林贵明 吴耀武)

链接》》》

送教 ,在路上

新洲特校教师 程俊明

清风摇落星月

微笑着迎接朝阳

风儿诉说你的不幸

让花儿感到忧伤

感谢上苍

让我们相遇在路上

梦里花香

沿着陡峭的蹊径

留下深重的印像

天在遥望

你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你无助的目光

和着孤独与渴望

泪珠从撕裂的心壁间渗透出来

结晶成一粒粒颤抖的星光

我用十个指头

搭成通向你心灵的桥梁

脸上极具夸张的表情

都是写给你的乐章

你无语的沉寂

正如浸入水底的月亮

当空中响起你朦胧的问候

这不经意的馈赠

像秋夜的流星

在我内心深处燃起新的希望

我多么想

让你的课堂

也有唐诗宋词的抑扬顿挫

和乐而歌时

在知识的大海徜徉

我多么想

让你的世界五彩缤纷

在阳春三月

和你一同去听

小鸟的欢唱

我已经习惯了

在落英缤纷的季节里

那一份淡淡的守望

是你的世界剔除了无尽的喧嚣

才让我懂得了

淡定凝聚起的力量

当你的步履

由蹒跚变得坚实

你的性格由自卑变得刚强

我想大声的告诉你:

你 很棒!

音符曼舞

谱成优美乐章

辛勤耕耘

未曾换来桃李飞扬

困惑中思索前行方向

春风携爱在这送教的路上

写于 2017年 1月

【编辑:陈智】

(作者:刘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