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这些武汉江边的老巷子里,邂逅满口鲜香的美好

          

      外地人看武汉

说它

市井文化

都藏在

最老最深的巷子里

武汉人看武汉

左手市井  右手繁华

是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

从地铁黄浦路站A出口出来,有壹方和武汉天地等着你,那儿是武汉的时尚聚集地。与其毗邻的山海关路,则与繁华相隔,与市井为伴。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从武汉天地拐个弯,就能在现代繁华中邂逅烟火人间。

最关键的是,这里深藏着最市井的老武汉。就连即将消失的武汉过早老味,都能在这条街上找到。

外地朋友来武汉,都要在街头吃一碗热干面,顺便还要质疑,“网上传武汉过早,一个月不重样,除了热干面,还能吃什么?”

武汉被称为早餐之都,除了大街小巷的热干面,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繁多早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甚至慢慢消失。

比如鸡冠饺、剁馍、酥角、糯米鸡、糍粑、糯米包油条.....这些汉味不知不觉渐行渐远。

但在山海关路,这些刁角早点仍然在,那些做了30多年的老师傅,还在那处窄小的门面房里,卖着30年都没变的早点。

不变的,还有巷子里的人情味。

李记鸡冠饺

这么大的个头,实诚!

早上6点一营业,门口的顾客就没断过,少时七八人聚一起,多时要把队排上二十来米远。小编去的那天,有个公司正请老板去参加他们的一个美食活动,老板摆摆手拒绝,“你看这顾客都等着呢,一天都不能关门。”

从后湖赶过来的小哥,一边付款一边附和,“老板你可不能关门,我春节就过来了,白跑一趟”,一边说一边拿起袋子,装了15个鸡冠饺打包带走。“听说我要来,部门同事都要求带,一人一个”。

轻轻咬一口下去,金黄色的外皮酥脆,里面的老面软绵又不失嚼劲。吃到中间有馅料的位置,肉的香加上葱的鲜,满口留香。饺子的酥软与馅料融合,真叫人妙不可言。再多咬一口,整个饺子张起了大嘴,你能清晰看到里面的馅料,以及外皮的酥薄。

老板娘擀皮包馅儿,老板拿着钳子把饺子在油锅里翻滚。

“老板,你家鸡冠饺怎么做得这么好吃。”

“用老面做,然后打碱,这样做出来的面既虚软又有面香”。

“那中间怎么能做出空心?”

老板指着油锅里的鸡冠饺,看它快速炸黄变泡又捞起,“这是火候的学问,不能告诉你”,老板鬼魅一笑。

来这里吃饺子的大部分是附近的老街坊,几乎都是回头客,但也不乏从武汉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忠实顾客。“担着贴罚单的风险开车来的,你说我有多爱”?家住武昌积玉桥的陈先生说,每周都要来这儿买,“谁让小时候住这儿吃习惯了”。

李记鸡冠饺受欢迎,不仅在于好吃,还在于个头大。初次见的顾客,都要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鸡冠饺了”,老板解释,分量做得足,就是让街坊买一个能吃饱。

一口剁馍里

藏着对粮食的渴望

在锅里半烧半蒸,既有烧饼的锅巴又有馒头的柔软,要吃多少就剁多少下来,这就是武汉的特色美食——剁馍。

但,你有多久没吃过了?

仅仅200多米的山海关路,千万不能着急走,每走一步,都有一家藏在房檐下的小店等着你。

比如这家没有任何标志的剁馍店。

这家店实在太小了,仅够放下一张桌子,站下一个人,稍不注意,你就会和这一米宽的门面擦肩而过。

厚实的剁馍是面食爱好者的最爱,咬一口,有老面发酵的酸,再加上融化在面粉里的糖,瞬间唤起骨子里对粮食的渴望。

而最让人流连的,是表皮被烤焦的似锅巴一样的酥。做烤馍19年的陈老板每天早上三点起床,先将面粉和好做成饼形,放入一个特制的平底锅中,灶内加火烤“剁馍”底,锅盖散发热气烤“剁馍”面,烤熟后的“剁馍”面红底黄,咬一口下去,是碳水化合物和炭火融合后的自然美味。

老板的剁馍10元一斤,女孩子买两块钱就能吃饱,但来来往往的顾客,大多一斤起称,“家里人多,都爱吃这口”,家住附近的张爹爹不吝啬分享他的剁馍吃法,“蘸一点特制的豆瓣酱,简直比肉还香”,旁边的婆婆也介绍,“从中间划开,夹肉夹菜,你试试,保证你不想吃米饭”。

小编临走时,老板希望我们能多宣传宣传剁馍,“剁馍虽然制作麻烦,但老武汉人不能忘了这个味儿,得有人买更要有人卖。”

徐氏糯米包油条

一口咬下去,是古早味

徐嫂今年已经65岁,本可以回家养老,但每日排队的顾客等着吃她那一口老味道。“本来街边卖的就少,想吃到好吃的糯米包油条更难找”,40多岁的王先生说自己干啥都不讲究,但每天的早饭不马虎,徐嫂家的糯米包油条是他最认可的老味道。

糯米铺底,铺上绵糖、撒上黑芝麻花生粉、黄豆豌豆粉,再把现炸油条来上半根,掰断时能听得见脆响,快速卷起。

一口下去浓郁的黑芝麻粉香夹杂着白糖的甜,“就是小时候最馋的味”,再咬着嘎吱脆的油条,胃里的满意感自然而生。

顾客愿意搭地铁坐公交过来,吃的就是小时候的味。

徐嫂说,这个味道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要自己炒料自己磨料,不管是黑芝麻,还是豌豆黄豆粉,都是每晚她现炒磨好的。

黑芝麻粉里有核桃和花生,糯米用的是云南米,油条是隔壁店现炸的。顾客来了,徐嫂先慌忙跑到隔壁去拿几根刚出锅的油条过来,等裹好你拿到手时,还略微烫嘴。

店里的品类丰富,从五元到十元都有,有椒盐味,肉松味,可以加咸鸭蛋、肉末、芝士、也可以加卤肉腊肉,但你要是征求徐嫂买哪一种,她不会挑贵的推荐,而是首推原味,“我们小时候哪吃过别的味,其他味都是根据年轻人要求做的创新”。

好吃的糯米包油条越来越少,大家且吃且珍惜。

邓记过早

负责你一上午踏实的满足

徐嫂家的糯米包油条用的就是邓记家的油条,大家吃一口,就能感受到一根油条带给你的香酥软脆。

但小编今天想推荐的,是他家的糯米鸡!

山海关路上的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个头大,扎实。一个糯米鸡,一只手刚好握住,不夸张的说,是其他街边店里卖的两个大。

里面放满了糯米、香干、榨菜,藕丁,再配上香葱、胡椒和生抽调味,一口咬下去,是扎实的满足。热糯米中传递出的鲜,不是调味品的功劳,是恰到好处的香葱加热后,散发出的鲜美,再配上油炸的外表皮,一口没嚼完就忍不住咬第二口。

里面的馅儿料有多丰富,给大家看张手机拍的实物图。

1982年,老板和老板娘从汉川来到武汉,“37年了,我们不仅位置没变,味道也没变,你七岁吃的味道是什么样,37岁时还是那个味”,凭借着一口油锅,两口子在武汉生儿育女,“我们炸了一辈子面窝油条,供了两个孩子读书结婚,也算成功吧”,老板娘问。

一口酥饺一口糍粑

是街头难寻的老味道

多年前,酥饺还遍布武汉大街小巷,过早来一根,可以让喜欢甜食的吃货们满足一上午。

是徐嫂糯米包油条的另一边隔壁,他们家炸着如今很难见到的酥饺和糍粑。

酥饺用糯米吊浆粉后经过油炸,炸成金黄,蘸上用糯米和白糖一块磨碎的糖霜,一口咬下,外酥里软,香甜的糯米还有点粘牙。

老板把一个刚出锅的酥饺递给小编,太烫,但是又甜又软,咬一口可以拉好长。

老板家的糍粑只放了糯米和盐,酥香的表皮加上软糯的里子,让人忍不住一口又一口。但老板也坦言,不管是糍粑还是酥饺,年轻人买的少,坚持做,也是为了这些老街坊。

一碗原汤水饺下肚

满口鲜香,讲究!

杨姐在山海关路开了一家裁缝店,小编请她推荐好吃的,她首推了这家原汤水饺,“她家用的是煤炉子,汤熬得鲜,你去试试看”。

一碗八元,小编趁着人少,坐在店里一边吃一边和老板娘邱阿姨聊天,听说小编来自媒体,便和我商量,“能不能不报道我们家”。

“啊呀,你看我这店,最多坐20个人,每天早上都排队,让我着急忙慌,你不报道,很多人都开车过来吃,等你再一宣传,人不得更多”,57岁的邱阿姨说,“人太多,我忙不过来啊”。

邱阿姨做的原汤水饺看不出有何惊艳,但喝下一口汤,就知道这份不起眼的寻常里有讲究。“店开了近20年,我一直用煤炉子熬汤,汤底用豚骨熬,四五个炉子一起,一锅要熬十几个小时”。

一碗豚骨汤,加上榨菜,虾皮和小葱,一口喝下去,嘴里鲜胃里暖。

每天早上三点,邱阿姨就早早起床和面调馅儿,不管是皮还是馅儿,都要当天做。“来你店里吃的,都是和你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街坊四邻,你今天用的馅儿不好,她会立马指出来,一点假都不能掺”。

毛式汽水包

这是皮薄馅儿足的过瘾

毛氏汽水包是山海关路上的网红。一口大大的平锅,锅盖盖不住蒸腾的热气,白白胖胖的包子排排坐,一瓢金黄的食油浇下去,包子们发出吱吱的声响,再略煎一会儿,就成功了。

一口咬下去,滚烫的糯米馅冒着胡椒和香菇的香气,软软糯糯。金黄的底部结着硬壳,香脆无比。小编注意到,他们家的糯米像被烤化了一样,稍不注意,就能顺着裂缝流出来。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胃是有限的啊朋友们。

一条200米长的山海关路,却藏着20多家美食店,且家家都优秀。以上的几家,是小编一口一口吃出来的,但这条街被遗漏的美味,还需要靠大家来推荐去测评,比如——

黄陂面馆

重庆炸酱面馆

沈阳菜场门口的老式红糖米发糕

还有看似普通却好吃的老式烧饼



早上6点,沉睡的山海关路被一家家的过早店唤醒,直至中午11点,陆陆续续的人们终于填饱了肚子,整条街才完全松弛下来,老板们停下手,站在店门口,跟随隔壁水果超市播放的音乐哼唱起来,亦或者搬把椅子,坐在油锅旁打盹,把早起的睡眠补足。


怀念老街巷里的味道

其实怀念更多的

是儿时一起欢乐的回忆

是你家的孩子  我帮你哄

是随便坐在街角的板凳

晒着太阳 

就能闲聊一上午

......

庆幸的是

再去山海关路

再见沈阳菜场

记忆里“老武汉”的早晨

只是少了一些凤凰牌自行车叮叮当当的铃铛声

其他的都没变

图文 | 张维纳

来源:武汉晨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 金雯】


(作者:张维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