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黄鹤楼古碑刻首次“跃然”到纸上,见证“楼以碑传”的人文历史

严涛正在对鹅字碑进行传拓

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28日讯(记者金文兵)33年过去,黄鹤楼的23块古碑刻,经由金石传拓专家的努力,终于从石头上“拷贝”到了纸上,以更清晰的“面容”与游客见面。

而在游人欣赏的另一面,则是耗时劳心的文史考证。历经半年,武汉碑刻传拓专家严涛,联合武汉文化、文史、书法等30多位专家,为这批碑刻澄清了10多处错讹。

昨日,严涛将相关信息转给黄鹤楼公园管理处,获得园方的积极回应。

曾经被误读的“黎永赞”印章

曾经被误读的“黎永赞”题款


核对出10多处错误、疏漏

“高保真复制”,留存黄鹤楼“文脉”

所谓传拓,就是把石刻、青铜器等物件上的文字、图案、纹饰及其他细节,通过宣纸敷贴在器物表面,用拓包将墨汁、金粉等材料在纸上轻轻击打,从而将器物表面的细节呈现出来。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技艺,它的属性是“高保真复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留存了“文脉”。

在黄鹤楼脚下的蛇山南麓,1985-1986年,历时两年建成一条游廊式碑廊,其中一些碑刻因历史久远,碑体表面文字、图案有些漫漶,游人不易识读。去年8月份,园方对碑廊进行了修复,并对古碑廊的碑刻予以传拓。这是33年来的第一次全面修复与传拓。通过拓片,严涛等人核对出了志书中部分记载中10多处错误、疏漏。

譬如,“登鹤楼四绝”碑,因碑面有所剥蚀,人们一直将作者误作“黎章赞”,但一直检索不到此人。而在拓片上,能够比碑刻看得更清晰,严涛和公园文化研究中心专业人员仔细审读碑刻的题款和印章,发现作者应为“黎永赞”。“黎永赞”,史书中确有其人,此人于嘉庆22年(1817年)中举,位列三甲150名。

严涛正在揭下鹅字碑的拓片

从拓片中找出一个 “籍贯错误的人”

专家希望“楼以碑传” 增添更多人文元素

更有意思的是,碑刻上的文字断句,找出一个“籍贯错误的人”,而这个人居然是一个极为勤奋的写手。

黄鹤楼的镇楼之宝中,有一方鹅字碑。其“鹅”字一笔运成,笔势“矫若惊龙”,民间传说为“书圣”王羲之所书。清代胡凤丹编纂的《黄鹄山志》在内的史料记载,这块石刻署款是“辽阳海门镇国澹人氏自识”,但解读不易、断句显得拗口。

严涛从碑拓上读出,该碑的款识实为“辽海门镇国澹人氏自识”,事情一下子就理顺了:这个“鹅”字的“写手”,不是来自于“辽阳海”、或者“辽阳,海门”,而是籍贯“辽海”的“门镇国”。

据《松滋县志》记载,他是辽海汉军人,字澹人。这个人在康熙年间曾任松滋知县九载。他留心收集各种法贴临摹,“不间寒暑,久之成家”。因仰慕王羲之鹅字神妙,于是自制如椽大笔,刻苦练习,非常勤奋,终于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登临黄鹤楼,在“几不知鹅之为鹅,我之为我”的状态中,留下了黄鹤楼的“鹅”字。

写下这一大字,其笔画最粗壮之处居然有16厘米,相当于一本杂志的宽度。后世评价“笔力刚劲,气势雄浑,风格豪放,若无惊人腕力与肘力,势难臻此境”。

武汉图书馆研究员王钢,希望“楼以文传”的黄鹤楼,能够“楼以碑传”。他认为,有必要借助这些“高保真”的碑刻拓片,对这些碑刻重新深入整理和研究,详细解读碑名、年代、来历、出土地点、大小尺寸、碑文、图像(包括实物照片、碑文拓本)等,让碑刻的前世今生大白于天下,挖掘碑刻背后所蕴藏的更多的不为人知、又足以打动人心的历史文化与故事情节,为黄鹤楼添加更多人文元素。

【编辑:彭向东】

(作者:金文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