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不可怕,“失算”代价大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刘功虎

女孩胡珊、刘娜失恋后向情感咨询营销号、向各路“情感大师”求助,交了上万元“学费”仍没有挽回男友。她们的故事不是个案,让人同情之余又感到吃惊的地方在于,这种情急乱求助者大有人在,围绕她们竟然产生了一个“围猎”群体。

在我们看来,凭借大数据工具、依靠算法采集个人信息的情感咨询平台、营销号、“情感专家”,无一例外有着一个目标,那就是经营盈利。他们出售的知识,练就的话术,不是要帮助客户挽回前任,而是让客户持续付费。这样的经营动机,局外人一眼就可以看破,问题是失恋者、情感出问题者,可能一时半会看不清楚。这个情感心理基础的不对称,让相关机构和个人获得了“被需要”的可能,也让情感受伤的人进而在金钱上受损。

更有甚者,一些机构和个人从情感咨询走向虚假宣传和诈骗,这就触碰了法律的底线。类似圈钱套路,与电信诈骗和非法传销具有某种共通之处,利用普通人的弱点实现非法所得。

对于侵犯个人隐私、钻空子敛财的行为,有关部门要规范管理,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对于一时失恋或遭遇其他情感问题的人们而言,要尽量保持理性,从正常渠道获得情感释放,走出情感困境。如果某些知识、产品、服务,的确对个人有益,是一条合法合理的情感解困渠道,也要认准其合理的市场价值后再付费。

至于大数据和算法,从应用工具而言是中立的,无所谓对错。现在很多互联网平台具有这样一个特点,人在网上的任一输入内容都有可能被捕捉、强化、扩散,引起围堵效应。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输入动作更审慎些,以自我打破、自我提升的方式打破围堵,走向更开阔的互联网世界。

相关阅读:情感分析师以“拯救爱情”名义骗钱,记者暗访来了→

【编辑:侯方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