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用72个红手印挽留扶贫干部?村民们讲了几个小故事

2019年4月15日青云村,村民的联名请愿书。记者胡冬冬 翻拍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23日讯 满满三页纸的请愿书上,盖满了72个鲜红的手印。

红手印,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农民质朴而坚决的表达。1978年末,安徽省小岗村的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联名签订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2019年4月15日青云村,站在新修的石护栏旁边,扶贫干部杜凡、付旭东正在和村支书熊兵商讨下一步治理计划。记者 胡冬冬 摄

而今,武汉黄陂区王家河街青云村村民的72个红手印,是为了挽留两名驻村的扶贫干部杜凡和付旭东。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村主任熊兵、村委会老主任吴先昌、村民周志生,是递交联名请愿书的三位村民代表。在青云村村委会,他们向长江日报记者还原了请愿书事件的经过。

2019年,是青云村自我确定的“产业项目年”。大家一起到咸宁考察火龙果种植后,都感到信心十足。4月7日,杜凡告诉熊兵,自己和付旭东可能面临工作上的调整,不管谁来接替驻村帮扶工作,都要完成好果园项目。

消息迅速传开,有村民急得直跺脚。扶贫干部是果园项目牵头人,全村人都期盼果园早点建起来——有了产业,脱贫后不怕富不起来。

大家聚在一起商量时,村里有老干部提出,用请愿书的形式,大家一起签字、盖手印,送到“上面”去。当晚,请愿书由博沿熊湾的熊汉华和周家湾的周志生共同执笔完成。

周志生说,4月8日那天下起了瓢泼大雨,为了和驻村干部的调整工作抢时间,早上6点多钟,3人就出发了,“雨再大也不怕,就是怕他们调走了。”

熊汉华说,请愿书上面的每一个红手印,后面都有故事。

昔日村口臭厕所变成“美丽青云”

青云村有了“脸面”,亲戚也愿意来串门

黄陂区王家河街青云村,面积3.87平方公里,共有5个自然湾,11个村民小组,是黄麻起义领导人吴光浩的故乡。全村共32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124人。

2019年4月15日青云村,村子的入口修葺一新,比以前漂亮干净多了。记者 胡冬冬 摄

从汉口市区驱车前往青云村,大约需要1小时30分钟。村庄入口处,一块大青石上的“美丽青云”四个大字,显得格外鲜艳夺目。

2019年4月15日青云村,村里新修了公共厕所。记者胡冬冬 摄

“看不出来吧,这里以前是个臭气熏天的‘破’厕所。”指着门口的大青石,村民方耀忠主动介绍。

2019年4月15日青云村方耀忠家中,杜凡警官为其一家三口申请上低保。记者 胡冬冬 摄

方耀忠的家,是青云村入口第一户,正好就在以前“厕所”的正对面。“一进湾子就看见这个厕所,夏天蚊子、苍蝇乱飞,过路的、问路的都掩着鼻子走,家里常年不敢开大门。”提起请愿书的事,方耀忠有点不好意思,“家里这两年,老婆生病花光了积蓄,心情不好。刚开始,我以为扶贫干部就是来村里走一下过场,他俩上门时,也没给过什么好脸色。”但令方耀忠吃惊的是,两名干部天天在村里走访,并不怕村民们脸色不好看。两年不到,给村里办了不少实事。“村口的厕所拆了改成了景观石,我家最受益,青云村有了‘脸面’,村民们都叫好,亲戚也愿意来我们家串门走动了。”

刚开始,他们留的电话卡片,村民接过就丢

现在家家户户有事没事就喊“老杜”

方耀忠说着说着,语气有些激动,他说,他就是请愿的村民之一。

2019年4月15日青云村,精准扶贫项目之一,用太阳能路灯点亮村路。记者胡冬冬 摄

为什么要请愿?“老杜、老付他们来了快两年时间,一心为我们着想,修渠、修路、安装太阳能路灯、建文化广场,真心为我们村里办实事,这样的好干部不能走!”

青石引路,走入青云村,眼前青山绿水,满眼苍翠。经过武汉市3年多的精准帮扶,各村湾之间现在都通有水泥路,家家通电,有干净的自来水,已连上互联网。

“看到家里条件好了,在外打工的人陆续回来了一些,村里大约有200多人。”村民熊汉华说,刚开始,老杜老付天天给村民留电话卡片,村民们觉得扶贫干部迟早要走,留电话没用,转手就丢了。现在,青云村的家家户户都存了两人的电话,有事没事都喊“老杜”。

熊汉华把村里的变化记得很清楚:以往村里的池塘边没有任何遮挡,天雨路滑时,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滑进去,小孩子基本上都被接进城了,不敢送回家,现在池塘边全都加上了好看的水泥雕花护栏;泥泞的村湾小土路,一到下雨天,村民都不敢串门,现在小土路已全被水泥路取代;村口、村广场等地方,装上了监控,让村里人更有安全感。

青云村之前荒芜的土地,如今种上了果树。13位村民正在地里劳作,“在别的村一天打工只能挣60块,老杜老付他们来后,要企业家多帮扶我们,现在一天工钱100块,都是现结!”

为村民修路被骂七八次

最后让“脾气最差的村民”服了软

“青云现在有多美,过去有多差?我们为啥要请愿,你们可以问一下青云村脾气最臭的‘方瞎子’。”村民陈香桂大着嗓门说。

“方瞎子”叫方成才,双目失明,性格很倔。2017年9月,杜凡刚驻村不久,工作队按照全市精准扶贫工作“回头看”部署,经过入户走访,准备进一步整治村湾环境,打通杂草丛生的青云村大湾方、小湾方之间的道路。

方成才坚决不允许道路从自家废弃的稻场上施工,多次找杜凡大吵大闹:“这是我的路,不准你们修!”修路的事情僵住了,两个湾子的村民出行还是不方便。

被骂了七八次,杜凡急中生智,他细心查阅资料后,发现方成才家的稻场,备档是村集体用地,因为历史原因才由其使用,而且是多家共用。有了依据,杜凡上门做方成才的思想工作,方成才还是坚决不服还耍横,并扬言要到法院告杜凡。杜凡找出村集体用地相关法律条文,念给方成才听,又找来方成才的亲戚劝说,方成才还是吵闹。

“这是公家的地,私人如果再耍横,那好,我们法院见!”为了村民出行方便,杜凡也“硬”起来。听说真要去法院,方成才不做声了。

道路修好后,大、小湾方村民们经常夸奖说“老方还是识大体的!”方成才却还犟着不理老杜。

这次听说老杜要走了,方成才坐不住了,坐了几公里的车,拄着拐杖到处要找老杜。他说,“我和老杜吵架是‘性格问题’,但我心里知道他是个好干部。我不想要他走。”

66岁的村民雨德萍是孤寡老人,2018年7月的一天,暴风雨把她家房屋的瓦片都掀起来,屋内泡了水。正在村里排查险情的杜凡付旭东,赶紧把雨婆婆转移到安全地方。雨一停,他俩就不顾危险爬上房顶查看漏水情况,并带着村干部为她修缮房屋。

村民熊安乐也红了眼眶。他家原来住的泥坯房,房龄近30年,四处漏雨,但却没达到贫困户危房改造标准。杜凡四处奔走,终于筹集了1.1万元修房款。冬天天冷时,又给他送去电热毯等取暖物资。

村民方喜苟说,平时村民吵架,扶贫干部也管。蔡吴湾村民因为修房子污水排放问题产生矛盾,杜凡、付旭东连续7次上门进行调解。“青云村老干部债务的问题,最长的拖了30年,也是工作队帮忙解决的”。

托关系、找后门,倒贴饭钱

只为帮村民销售“爱心萝卜”

第64个红手印,村民代表是吴之和。

73岁的贫困户吴之和,和老伴正在菜地里锄草。他的衣衫很旧,但很整洁,他讲了一个“萝卜的故事”。老人说,青山村蔡吴湾的沙土地种出来的小个萝卜水灵好吃,村民们祖祖代代都舍不下种萝卜的手艺。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村民年纪太大,种出的萝卜找不到销路。

吴之和和老伴种了一亩地的萝卜,眼见着要烂到地里,他急得没办法,打电话把这事告诉给了杜凡、付旭东。两人知道后,劝慰老人不要着急,依托所在的市公安局系统,托关系、找朋友,不仅帮了他,还帮着村里13户村民,卖出了近5万斤萝卜。去年的“爱心萝卜”,为吴之和家带来1万多元收入。

同样是种萝卜,租赁着青云村土地、来自河南的萝卜种植户王心伍,也有话说。他种的“大萝卜”品种因为没有销路,年年亏损,已经准备租赁期满就回家了。2018年,面对萝卜滞销的困境,杜凡主动帮其联系硚口区黄金堂农贸市场,为他争取到一张入场证,前后卖出了40余万斤萝卜。“老杜跑前跑后,连根烟都没抽我的,去联系销路时到了饭点,还是老杜请我们吃的饭,花了他200块钱。”(记者李英波 邵澜 余康庭)

【编辑:金鑫】

(作者:李英波 邵澜 余康庭)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