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长江日报在“江花”周刊刊发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文章《曲随时代 艺为人民——新时代曲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回顾了新中国曲艺事业“历经风霜而又不断焕发生机”的非凡之路,提出新时代曲艺人要有“以人民为师、与群众为伴的人民情怀”。
全文如下——
曲随时代 艺为人民
——新时代曲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姜昆
从开辟新天地到建设新中国,从迈步新时期到奋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而又波澜壮阔的辉煌之路,新中国的曲艺事业也走过了一条历经风霜而又不断焕发生机的不平凡之路。
作为我国一门传统的民族民间说唱表演艺术,恒久以来,曲艺都是自然生长、自发传播,旧时代的曲艺艺人分散无依、四海为家,以走街赶场、撂地卖艺维持生计。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党的文艺理论和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曲艺才真正实现了从自发传习到自觉传承,从消极谋生到积极投身,从被动模仿到主动塑造,从自然生存到有序发展的伟大转变,逐步成长为当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新曲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第一个全国性曲艺组织正式成立,成为载入新中国曲艺史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在旧社会受尽欺辱的曲艺艺人从此成为人民的曲艺工作者,标志着新中国的曲艺事业迈出了繁荣发展的历史性第一步。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曲艺,党的领导给曲艺事业注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曲艺工作者始终高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始终闪亮共同价值和理想信念的坐标。回顾无数曲艺名家大师,无论是负鼓抗战的曲艺改革先驱王尊三,还是血洒抗美援朝战场的相声大师常宝堃;无论是从旧时代艺人成长为党的文艺战士的京韵大鼓泰斗骆玉笙,还是对传统相声革故鼎新的相声名家侯宝林,他们无一不是将个人的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进步事业之中,无一不是走出“小我”的方寸天地融入“大我”的沧桑正道之中。
今天,我们要秉持艺术理想、胸怀家国天下,用敢为人先的精神,铁肩道义的情怀,笔墨乾坤的气魄,归聚人心、温润心灵、启迪心智。我们要把个人艺术创作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相结合,把反映人民呼唤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相结合,用中国之曲艺展现中国之精神,为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只有同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融入时代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曲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与时代如影随形,与国家和民族现实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期间,周恩来总理在作报告时特别指出,我们传统的大锣大鼓不能丢,他们有的只是一把弦子一面鼓,北平刚解放几个月,就排练出那么多新节目,很了不起。鲁迅、瞿秋白等人曾提出用说书、演义、小唱、故事等大众文艺的形式表现革命内容和阶级意识。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回忆,在广州听过彭湃等共产党人表演的革命相声,借用相声这一艺术形式宣传革命思想。烽火硝烟中,被称为“蓝衣先生”的湖北打鼓说书艺人张南一,以唱鼓书为掩护,到各村发动贫苦农民参加革命,最后英勇就义。
今天,进入新时代的曲艺工作者要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实践,倾情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价值追求,洞察时代先机、发出时代先声,自觉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用更多无愧于党和人民的艺术创造,留下我们曲艺人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光辉印迹。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高度最终要看作品,衡量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成就最终也要看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任何作品如果缺乏思想,只在技术上考究、形式上装点,无论多么精致,多么赚取点击率,终究是一具空壳。
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曾说:“刚开始一提到英雄,便总带些武松气;一提到战斗,便不自觉流露出鲁达除霸的架势。”后来他下农村进工厂、赴抗美援朝战斗前线,不断调整表情动作和板式唱法,逐步探索出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我的恩师马季先生一生创作了300多段深入人心的相声作品,我国乒乓球首次获得世界冠军后创作了《三比零》,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白骨精现形记》,改革开放后创作了《五官争功》等,把相声与时俱进、针砭时弊的艺术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评书大师袁阔成曾在一间临时搭建的五平方米的小黑屋中,用3年时间潜心打磨出脍炙人口的评书《三国演义》。
今天,我们要学习前辈大师以人民为师、与群众为伴的人民情怀,从平凡中见证伟大,从质朴中体悟崇高,用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审美追求、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艺术精品观照现实社会、聚焦百姓生活,颂扬英雄正气、吟咏祖国山河,真情描绘神州大地日新月异的伟大实践和当代中国多姿多彩的斑斓画卷。
《旧唐书·列传》中有一句话,“士之致远者,先器识而后文艺”,一个造诣高深的艺术家,必然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思想境界,如若没有一定的器量和见识,无论技艺多么精通,也不足以称道。
被毛主席誉为“革命的三弦战士”的陕北说书大师韩起祥,一生创作和改编的中长篇书目有500多部400余万字,很多都是用盲文在刊物上一个字一个字扎出来的,即便生活困苦,依然用节省下来的钱支援农村建设。相声大师马三立对弟子和后辈无私传授、悉心教诲,对同行和观众豁达大度、低调谦和,晚年曾写过一句话,“风前之烛,瓦上的霜,珍惜声望,莫追时尚”,并自拟出养心安神“十一条不该”和为人处世“三别三不”“三对三要”,盛名之下依然律己甚严。曾两次赴抗美援朝前线慰问的一代快板书大师李润杰在弥留之际嘱托家人,把丧葬费全部上交党组织,把倾其毕生心血创作的《快板书创作与表演》作为最后的礼物留给党和人民。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要学习老一辈艺术家把培根铸魂作为毕生追求,把崇德尚艺作为毕生功课的崇高品格,珍惜时代提供的舞台、珍重社会给予的关爱、珍视个人取得的荣誉。不忘初心、坚守正道,既要不断攀登艺术高峰追求艺术之美,又要不断提高思想境界追求人格之美,用文化的品格、道德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赢得社会的赞誉和人民的喜爱,烛亮前行的光辉。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伟大的时代,期待曲艺事业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伟大的党和人民,给予曲艺工作者更强大的滋养和更深情的期盼。
我们要以建党百年为新的起点,接过前人手中的接力棒,在历史的长河中扬帆起航,在时代的洪流中劈波斩浪,奋力挥舞出曲艺事业的一番“新天地”,为后世留下当代曲艺人的“万点声”。
(姜昆 作者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编辑:金鑫】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