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世界集邮展 讲中国邮故事》:我的集邮从无知开始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25日讯

作者:裘柏年(武汉)

每个人的集邮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同样的感悟,那就是遗憾和后悔。我就曾经因为无知,与两枚珍贵的实寄封擦肩而过。

作者揭下的开国大典信销票

毁掉一枚开国大典邮票实寄封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家住在汉口车站路附近的海寿里,马路对面是我外公住的三德里。那时,我在岳飞街小学(旧名)读四年级,经常看到外公在他的书房桌子上摆布一些五颜六色的“小方块”。他告诉我,这是寄信用的邮票。

外公是一位账房先生,戴着金丝眼镜,英语很好,每天上班要经过武汉电影院和解放电影院,再向右拐走到当时汉口最好的德明饭店,对面的利泰洋行就是他上班的地方。

我小学毕业后,外公送给我一枚“开国大典”邮票实寄封,我印象极深:不大的西式信封,竖写的正楷钢笔字,信封右上角贴有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先生设计的“开国大典”邮票,有清晰的日戳销票,背面有完整的落地戳。外公说:“送给你留个纪念,好好收藏保存,说不定将来会有用的。”

然而,我当时不懂集邮,不知道什么是实寄封,一点也不知道它的价值,更不理解老人家所说的话的含义。我只觉得“开国大典”邮票好看,回到家后,就懵懵懂懂地把邮票从信封上揭下来。信封没有了,只剩下一枚揭薄的信销票。

1996年,我参加全国第一次职工邮展,编排“国旗、国徽、国歌、国都”五框专题邮集时,想在贴片内安放一枚开国大典实寄封,当时市价已经几百元一枚,这时候才觉得不该毁掉那枚“开国大典”邮票实寄封。但悔之晚矣。

我至今收藏着这枚“开国大典”信销票。睹物思人,每当我把它拿出来捧在手上,就想起慈祥可敬的外公。他不仅教我做人的道理,也是启蒙我集邮生涯的良师益友。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纪念信封

小时候不懂长江大桥通车纪念封价值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通车仪式。蓝天白云下,大桥被打扮得十分漂亮,红旗飘扬,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当时,我是汉口航空路第十二中学首届初中毕业生,荣幸地被选拔进入长江大桥通车典礼青少年方队,每个人统一身穿白衬衣、蓝裤子。

那天起得很早,我们步行走过江汉桥,在汉阳龟山脚下集合,等待出发。我们青少年方队前面有许多白发苍苍的老者,我的前面是一位老太太,后来从报道中得知,她是知名前辈何香凝先生。

方队步行到武昌桥头就解散了。我和几个同学跟着一名姓高的女生去了司门口邮局,她熟练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印有长江大桥图案的美术封,盖上蓝色的“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纪念”图章。我和同学不懂集邮,不知道纪念戳有什么用,向她请教,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舍不得地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枚盖上“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纪念”大圆纪念戳的信封,说拿去玩玩,留个纪念吧。有三个同学还不要她给的信封,说没有什么用。

我收下后也没有交邮局实寄,就这样保存下来。那名女生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后来得知她家住在航空路邮电家属院内,想必是受父辈熏陶的结果。看来,获得知识的方式有许多种,除了自己努力外,高人指点、虚心求教都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长江日报记者胡蝶 整理)

【编辑:彭向东】


(作者:胡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