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要照料卧床的渐冻症妻子,一边还要下塘挖藕捉鱼。时间对武汉黄陂汉子李家而言只能按小时计,哪怕外出干活一小时,他也要带个闹钟。
即便有时候深夜响起的闹钟铃声没有把李家叫醒,但他知道:到点必须起来,妻子需要自己。
12月2日下午1时至3日下午1时,长江日报记者近距离见证了李家的一天。一天很长,一天又很短。自妻子病重卧床后,他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
午饭后陪妻子刷半小时视频
李家给妻子做饭。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下午2时,妻子王巧英的午饭,李家才喂了一半就凉了,他只好到厨房加热后再接着喂。加热时,李家用筷子不断搅动坐在半锅沸水中的铁碗,以免糊了不能吃。
这顿午饭直到下午2时30分才吃完。王巧英吃完午饭后,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李家。
“是不是吃饱了?”李家问。王巧英眨了眨眼,意思是“对”,随后将目光投向电脑。李家明白了,妻子这是又想上网刷视频。
李家把妻子扶到轮椅上,给她围上一块大号围兜后,才把她推到电脑旁。借助“眼控仪”,王巧英可以上网,只是输入文字的速度比正常人慢一些。
随着王巧英眼球转动,光标在电脑屏幕上移动,进入自己熟悉的网站,选择感兴趣的视频,她点击了播放。
王巧英习惯每天午饭后上网刷一会视频。王巧英每次刷视频时,李家就在旁边陪着。她知道丈夫对搞笑视频的兴趣“一般般”,陪在身旁,就是想让自己开心。
每天午饭后,李家会留出半小时用来陪妻子刷视频。看到妻子笑,他会一边陪她笑;看到妻子有口水,他会及时去擦。
“这并非浪费时间,她要是不开心,我一天都会难受。”妻子刷半小时视频后入睡,李家才有时间去忙农活。
听到铃响立马从虾塘里抽身
李家在徒手挖藕。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下午3时,妻子刷完视频入睡后,李家麻利地换上了防水衣,他要和父亲一起出门挖藕。
出门前,李家习惯性地从房中拎出了一个闹钟放在三轮车上。他把闹钟响铃时间定在了一个小时后。
当天,父子两人挖藕的目标是100斤。“现在水温接近冰点,(人)泡在水里时间长了不行,而且(藕)销量有限,多了就会积压。”
挖藕采用的是最原始的徒手方式。父子两人在最高齐腰深的水中,赤手在泥水中摸。不到一分钟,李家的双手就冻得通红。
不到半小时,两人完成了当天挖藕100斤的目标。将挖出的藕迅速送回家,李家和父亲又马不停蹄赶到虾塘捉鱼。
父子两人在捉鱼。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虾塘已投放了小龙虾苗,鲫鱼和黑鱼如不“弄出来”,虾苗就会被吃掉,“这两种鱼会钻泥巴,无法下网捕捞。”
父子两人放好地笼后,开始分头在泥水中捉鱼。李家让父亲事先放了一台水泵在虾塘抽水,他计算过时间,下午挖完藕,虾塘的水深刚好适合捉鱼。
“叮铃铃……”下午4时,虾塘边三轮车上的闹钟准时响起。听到铃响,父子两人立马从虾塘里抽身回家。
李家刚到家门口,正好赶上妻子醒来。他将防水服一脱,脸上的泥巴都还没来得及洗,就进房给妻子去翻身,忙完后才换上了棉衣。
能做到挖藕、捉鱼、照料妻子三件事“无缝衔接”,源于李家自己心中也有一个闹钟,“以前我都是一件事干到底,现在学会了将事情拆分,逐步完成。”
吃热干面时不自觉地咬牙齿
凌晨2时,李家在房间里给妻子翻身。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晚8时,李家照常给妻子喂饭,晚餐是肉片汤配4个刚炸好的藕圆子。王巧英吃了一半,示意先停下来。
直到晚上11时,李家才把加热后的饭,用注食器给妻子喂完。等他上床睡觉时,新的一天已过去了快一个小时。
3日凌晨2时,准时响起的闹钟打破了夜的静谧。“哥,起来。”小妹李慧在门口喊了几声,李家回应了一声,屋里的灯随后亮起。给妻子翻完身,李家再次入睡已快凌晨3时。
凌晨4时,闹钟又一次准时响起。李家的母亲住在李家隔壁,听到铃响,她在门口喊了李家几声。房里没人回应,但有灯光。几分钟后,李家匆匆回应了一声,“早醒了,正在(给妻子)翻身。”
凌晨5时,李家提前醒来,准备出车送藕和鱼到集贸市场。此时,恰好妻子也醒了,他就先给她翻了一次身。
天还没亮,李家准备将藕和鱼运到集市。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40分钟后,天还是黑的,李家用三轮车带着父母一起前往几里外的廖岗集贸市场,车上有待售的两筐藕和一筐鱼。
李家出车时看到,三轮车的车灯罩上有一层薄薄的冰。在廖岗集贸市场,李家帮父母整理好两个摊位后,在附近买了一碗热干面过早。
吃热干面时,眼里含有血丝的李家不自觉地咬牙齿。小妹李慧知道,哥哥如果非常疲惫,就会下意识地咬牙齿,“这是他从小的习惯。”
中午没用闹钟也能准时起床
李家带着女儿在路口等幼儿园校车。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早上7时许,天亮了,李家一个人先从集市回家。回家后,李家把5岁的女儿送上幼儿园校车后,开始为妻子准备早餐。
上午9时30分,李家给妻子喂完早饭,准备上床补觉。入睡前,他用了两个闹钟定时,时间分别是上午10时和11时,确保上午能给妻子翻两次身。
中午12时,没有定闹钟的李家准时起床。他先是上街给妻子买药,赶回后接着给妻子做午饭、喂饭。
自妻子病重后,李家每天的生活都处于“连轴转”。记者问:“妻子患病后,你觉得什么时候最难?”李家说:“晚上全程照顾妻子。”他坦承,自己确实很累,但一想到第二天也许就有奇迹,人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自妻子因渐冻症卧床后,之前“带手机从来不看时间”的李家,对时间越来越敏感。他先后买了7个闹钟,一年多就用坏了两个。
即便有时候深夜响起的铃声,没有把李家叫醒,但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有个声音在提醒他:到点必须起来,妻子需要自己。
时间,对李家来说就是对妻子的牵挂。他逼着自己提前计划好要做的事,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妻子,“以前(出门)是事做完才回家,现在是到点必须回家。”
“别人做事分上下午,我安排事情只能论小时。”如果一天要挖200斤藕,他就会拆分成几个时段,最后既能完成目标,还不耽误自己照料妻子。(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新闻回放:
像带孩子一样照顾妻子!因渐冻症妻子丧失行动能力后,他没睡过一次囫囵觉
【编辑:邓腊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