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唯一!华中大“校园暖医”获这项国家级最高奖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王潇潇 高翔)“凡心所向,素履以往。宅心仁厚,良医良相。久久为功,美名远扬!”12月4日,华中科技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李晓南荣获“2021年度吴阶平全科医生奖”。不到一天时间,她得奖的消息迅速传遍校园,不少师生和患者给她发来祝贺短信。

“吴阶平全科医生奖”是我国全科医学行业的最高奖,旨在推动中国全科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并激励广大全科医学工作者积极投身全科医学事业,扎根基层和边远地区,每年评选一次。今年全国仅5位全科医生获奖,李晓南是湖北省唯一入选,也是该奖项自2018年设立以来,湖北省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全科医生。

李晓南。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1985年,她进入同济医学院郧阳分院(现湖北医药学院)学习,1990年毕业后在十堰太和医院工作,1993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医院成为内科住院医师。2003年开始从事基层全科疾病诊疗及全科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基层社区医生,常被称为“健康守门人”,这一称呼也让李晓南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是离居民最近的医疗体,我们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命安全。”

成为全科医生的17年来,她致力提升基层医疗能力,在强化社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胸痛和卒中等医联体基层版平台建设中不遗余力,打造了快速、高效的急诊急救流程。同时,发挥校医院的教学功能,承担教学改革,探索“早临床、早实践、早接触”的医学实践体系。她牵头构建的“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信息网络,形成校园健康大数据,为全国高校起到了引领与示范作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作为分管医疗的社区医院副院长,她积极发挥自身呼吸与全科专业优势,以“校园家庭医生”身份,投入到疫情防控之中。社区医院最终实现“三个零”的总目标,即医护人员新冠肺炎零感染,诊断处置零误差,与各方联动零纠纷。作为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层防控指导意见》制订专家组学术委员会委员,她积极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防控机制,在校园内组建多学科抗疫专家团队,建言献策至医学会,进入国家治理参考,真正履行基层全科医生的健康守门人职责。

接触过李晓南的师生,常常被她灿烂的笑容和温柔的语气打动。她说,一是自己天生喜欢笑,二是她坚持认为,一个好的医院一定是有温度、有黏性、有韧性的医院。“全科医学事业是我坚守的初心,未来我也将继续努力,确保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专访李晓南

好的医院一定是有温度、有黏性、有韧性的

李晓南医生在问诊。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记者:很多师生称您是“暖医”,您怎么看这个称呼?

李晓南:一是我的性格比较开朗,心态好,喜欢笑;二是我觉得,医院不能是由高端仪器、设备组装成的冷冰冰的场所,好的医院一定是有温度、有黏性、有韧性的医院。对病人有温度,对职工有黏性,医疗服务向下延伸到社区、院系、家庭,向上到医联体医院、科室、手术室。

我曾经有18年的时间负责处理医疗纠纷,这是个比较难的工作。但我坚持认为,只要拥有强硬的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主动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真正坚守“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就没有解不开的“结”。一家医院是不是好医院,不只是在于面积有多大,装修多豪华,设备多先进,还在于医生有多在乎患者,能不能帮患者解决问题。基层卫生中心是离市民最近的医疗体,我们的职责不仅是守好“健康门”,还要为他们着想,协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费用上、精神上的困难。大家感受到了我的真心和坦诚,交流就无障碍了。

记者:您建立的“胸痛”和“卒中”中心急诊急救流程是什么样的?意义在哪里?

李晓南:社区医院发展好,必须做好功能定位;了解区域老百姓的需求;符合当地的经济水平。我们区域的周边隔一条马路有两家三级医院,同济光谷医院和梨园医院都在车程不到15分钟内的位置,我医院前移急诊急救生命链,争分夺秒处理,与120进行有效衔接,真正守好健康这道门,为病人争取到更多的生命时间。

为让辖区居民在遭遇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时,能第一时间获得高效、安全的处置,我们建立了基层版的“胸痛”和“卒中”中心急诊急救流程。当居民遇到急重突发医疗事件时,我们能立即行动,把实际抢救措施前移至社区医院,甚至直接进入家庭,为患者争取到抢救的‘黄金时间’。

上周有一位老太太,在吃柚子时不小心造成了窒息,送来时已经呼吸、心跳停止近20多分钟。这个时候转院是来不及了,只能就地抢救。持续对她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用超长镊子进入到声门处将柚子皮取出来后,气道打开,随后心跳和呼吸都陆续恢复。生命体征稳定后,我们将老太太转到了同济光谷医院进行更加完善的后续治疗。

我们与市三医院是医联体单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来说,减少时间延误是介入治疗,减少死亡风险的关键问题,应尽量缩短首次医疗接触至介入治疗的时间,即“门球”时间,一般为小于120分钟,最好是90分钟,门球时间每延长15分钟,死亡率将明显升高。“胸痛”中心的建设,使我们抢救心肌梗死患者时间平均在90分钟内,最快有35分钟的例子。这就是我们专科医联体的有效互动,将急救链条环环相扣,完美地链接在一起,使患者受益。

记者:咱们社区医院是不是“卧虎藏龙”?

李晓南:我们的家庭医生团队有十多个,平均年龄32岁,研究生学历以上占了一半,实力强劲。这为我们的教学、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医院目前负责了多个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在大学生徒手心肺复苏(CPR)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苏塔哈加模式在高校社区大学生健康管理中的探索,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优化等等,带动全科医学教学与科研的持续推进。我们参与、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素养提升和传染病、急诊自救能力培养等多个模块的课程,打造选修精品课程“大学生健康教育课”,每个学年都有600多人选修,是学校抢修的“热门课程”。

此外,我们还在学科交叉上做一些实际的实验改革。比如我们与学校启明学院的“社会设计与创新实践”项目进行合作,开设了一门“医学设计”的课程,医学生、工学生、艺术生一起上课。师生一同对就医的环境人文、就医流程等进行设计改革,致力打造“有温度的医疗”。其中一个尝试是对校医院体检流程进行再造,通过重新设计指示牌、重新设计体检流程,重新规划体检区域等,让原本“排长队”“到处跑”的体检变得又快捷又便利,这个体检流程目前已在学校内部推广使用。

我们希望社区医院不光是健康管理、治病救人,还能参与到全科医学科研的最前沿,为全科医学事业做贡献。

记者:您怎样看待“基层全科医生”这一职业?未来有什么规划?

李晓南:记得袁枚有一首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苔花正是我们基层全科医生的形象写照。

自去年以来,全国各地无数的基层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在防控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充分展示了基层全科医疗的力量。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作为一名基层医生,我深感任重道远,责任重大。未来我将为推动全科医学的发展,确保“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编辑:邓腊秀】

(作者:陈晓彤 何晓刚 高文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