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业遗产,见证共和国怎样起步丨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保护武汉工业遗产,就是保护活的工业史、共和国的奋斗史,就是为中国道路上前赴后继的跋涉与奋斗留下见证。在信息化突飞猛进的今天,老厂房、老设备、旧产品、旧车间也许容易被人遗忘,但作为国家和城市前行的足迹,其价值不可磨灭,并将焕发新价值。

《湖北省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根据这份文件,湖北省将开评省级工业遗产,以保护工业遗存,留住文化根脉。在未来的省级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相信会出现不少武汉工业老厂房、老建筑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在武汉先后布局了武钢、武重、青山热电厂、武船、武锅等大批工业项目,它们在当时是新生产力,挺起了共和国脊梁,也奠定了武汉工业重镇的地位。

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工业项目“老”了,有很多变成了工业遗产。早在2012年,武汉市就公布了27处市级工业遗产,其中12处,包括肉联厂、武重、武锅、江岸车辆厂等,主要是“一五计划”以来的工业遗存,具有“大工业”的鲜明特征。

它们是“工业遗产”,具备历史文化价值,这是没有疑问的。但“一五”以来的工业遗产,不同于一般的工业遗存,只是曾经机器轰鸣,生产了工业产品而已。这些工业遗产的价值,也不能只以时间短长来衡量。论年头,它们与那些动辄几百上千年的文物,哪怕是与汉阳铁厂这些有上百年历史的遗存相比,无疑是不算长的。这些工业遗产,甚至也不仅仅是城市“乡愁”、武汉人的童年记忆。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一五计划”以来的这些工业遗产的价值。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一个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是无法真正独立自主,也是永远强大不起来的。当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时,从前连铁钉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建造的飞机、机床和电子工业。

武汉“武字头”企业,作为“一五计划”重大工业项目的代表,一个百废待兴的农业国家从这里起步走上工业化,一个曾积弱积贫、久被欺凌的民族从这里展露雄心和志气,一个从此站起来的国家从这里探索走向富强之路。这就是说,这些工业遗产的价值,需要放在70年来人民共和国的探索与实践中来认识与把握,它们是中国道路的“足迹”。

今天的路是从昨天走来的。如果没有那时候勒紧裤腰带搞工业、搞建设,今天我们也很难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这些探索,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腾飞打下了物质基础,是今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序幕,成为中国自信、自豪的历史来源。

保护这些工业遗产,就是保护活的工业史、共和国的奋斗史,就是为中国道路上前赴后继的跋涉与奋斗留下见证。在信息化突飞猛进的今天,老厂房、老设备、旧产品、旧车间也许容易被人遗忘,但作为国家和城市前行的足迹,其价值不可磨灭,并将焕发新价值。

从“钢”到“硅”,今天的武汉作为“一芯驱动”主战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四大国家基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竞相发展,我们的城市一路飞奔。越是这个时候,就越不应该忘记,正是曾经打下如此厚重的工业基础,武汉今天的加速前进,才有了坚实支撑。

那些工业遗产正是国家、是历史对武汉的厚爱,弥足珍贵,拥有这种幸运的城市其实并不多。它们是物质遗产,更是精神遗产、文化遗产,拥有还须备加珍惜,不可短视,不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如果不知道如何传承利用,可以把它留给后人。

【编辑:朱曦东】

(作者:杨于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