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文艺之母
“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希望,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本期文艺评论版的作者作为参加此次全国文代会、作代会的代表,不约而同地聚焦了“人民”这个神圣的词汇。
刘醒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怀与史诗》中谈及,其小说《凤凰琴》发表30年仍被普通乡亲所惦念,并将“凤凰琴”作为村名。由此他发出“一部作品不知何为人民,有什么理由必须让人民强行记住”的诘问。相声表演艺术家陆鸣在《做艺先做人 铸魂先铸己》中指出文艺界人设崩塌、“饭圈”现象,指出“一个文艺工作者如果品行不端,人民不会接受,时代也不会接受!”他认为曲艺来源于民间,更贴近人民,又到人民中去,但它的“俗”是通俗而非庸俗。编辑家何子英在《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中表示,艺术家要放下身段,真正向人民学习,到人民中去,以人民的情感、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喜怒哀乐为书写对象,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放歌,为时代画像。公安系统的青年作家侯国龙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援疆、抗洪、战“疫”等急难险重的“国家任务”。他认为,公安作家既是人民的守护者,又是人民的书写者。
心中有人民,是作家艺术家的基本追求,其作品的价值意义就鲜活在人民之中。(周璐)
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怀与史诗
文艺工作者要“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与“人民是文艺之母”的理论提出,令人闻之心头大震!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相较国外那些历史悠久的民族,学界一直因为没有一部汉民族的史诗而心存遗憾。二十世纪中后期,在湖北神农架地区发现的汉民族史诗《黑暗传》,让文化界为之雀跃。多年之后,在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圣天门口》时,因为要表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纵深与宽阔,便引用汉民族史诗《黑暗传》作为副线。流传在神农架地区的《黑暗传》各种版本,从开天辟地的神话写到明代中后期的时势就没有下文。在小说《圣天门口》中,自此以后直至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文字都是比照先前文体原创的。如此续写,就曾发现作为史诗的桂冠,全部戴在帝王将相等所谓的人间英雄的头上,当时习惯地觉得史诗就当如此。
浩瀚文艺作品中的史诗,向来奉为一种极为庄严的文体,从不涉及平民百姓,而专门用于传说英雄,歌颂英雄。古今中外的先贤们从高处不胜寒的位置, 从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最宏大的角度来认识史诗, 将史诗看成是相关民族精神的结晶, 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不可多得的文艺经典。然而,这种“人类在特定时代创造的高不可及的艺术范本”的定义,忽略了最广大人民的存在。这也是所谓史诗大都难以流传的原因之一,丢失“人民”的文学艺术,就算冠以史诗,也无法从人民那里获得长久认同。近些年来,文学艺术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故事中,渐渐有“史诗级”“史诗性”一类的审美评价之说,但这只是文学艺术的创作实践时,饱含深情的天赋直觉的体现。唯有“人民史诗”的理论标定,才给人以打开一扇文学艺术壮美之门的感觉。
前不久,老家两个村子合并,几百户乡亲一致投票决定,将我在199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凤凰琴》作为村名,叫做凤凰琴村。得知消息后,我特别感动,小说发表都快30年了,仍旧被普通的乡亲所惦念,也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以人民的满意与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学艺术的最高标准”。小说发表这些年,在全国各地都曾遇上作为平凡者的知音,一些人不知道作家是谁,但知道《凤凰琴》这部小说,一些人不记得小说《凤凰琴》的名字,但记得《凤凰琴》中那个一群乡村孩子在破旧的小学校舍前,听老师用竹笛吹奏国歌,升起五星红旗的特别场景。
没有哪部史诗不属于大时代、大历史,也没有哪个历史与时代,不曾追求与史诗般配的气质。在和平年代,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在出勤出力,为实现民族复兴付出的努力,唯一准确的抒情与记叙,除了“人民史诗”没有其他。那些只顾自个私人的一亩三分地,不说三十年,就连三十天都维持不下去。
一直以来,都在信奉文学是小地方的事。
“人民史诗”同样可以是小地方的事。
人民与人不同。人可以是一个象征性的学术符号,也可以是疼痛可感的一具肉体凡胎;人民只能是胸怀天职、肩负使命的一大群鲜活的生命。让我深深感动的家乡人民,将螺丝港和张家寨合二为一,改名为凤凰琴村,这件小事折射出来的是大变局,这点小地方透视出来的是大历史,这些小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是大命运。民族复兴不单单是天天有肉吃、有酒喝,而且是普通民众的灵性优雅和心性大器。刚刚挣脱贫困日子的乡村,将精神境界设定为文化与文学上的经典,其本身就是一部时代与历史交响的史诗。
2021年6月,我随一支水下考古队去南海深处采访。那一天,初登全富岛时岛上没有一棵植物。等到第二天再上岛时,雪白的海滩上神奇地出现一棵草。属于人民的史诗和抒写人民的史诗,正如这第一棵草的意义。人民史诗是那未来将要绿化全岛的第一棵草,也是未来全岛绿化之时的茂密雨林。人民作为文学艺术之母,即是僻远乡野中的一座凤凰琴村,也是现代化背景下的展翅高飞的平凡人的平凡理想。
诚如先贤对史诗的注解,当代中国正在每一个细小的节点上结晶着史诗般的民族精神。一部作品不知何为人民,有什么理由必须让人民强行记住呢?所以,越是伟大的作品,越是会理直气壮地致敬每一个生生不息的村庄,致敬每一条烟火人间的街巷。文学艺术对每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铭记越深,每一个勤扒苦做晴耕雨读的邻居街坊就会以口口相传作为回报。唯有坚持文学艺术的人民性,才能做到为历史存血脉,为时代铸精神——这是自信,也是自律。(刘醒龙 作者为湖北省文联主席)
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和第十次全国作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给新时代的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提到“人民”这个关键词,他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总书记进一步要求说“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文艺工作者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提出要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这一点我的理解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阐释和升华。艺术家要放下身段,真正向人民学习,到人民中去,以人民的情感、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喜怒哀乐为书写对象,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放歌、为时代画像。
“人民”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民是由千千万万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来具体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人民具有十分广大的内涵和外延。那么作为文学工作者,怎样抓住新时代新征程中人民的特质,去反映体现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的人民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具体路径,那就是作家艺术家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时代同频共振。所以作家要与生活、与时代、与人民建立起有机的精神联系,做到水乳交融,才能真正做到心、情、思与人民一体。这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要摒弃小我,走出一己个人小天地,拓宽艺术视野,敞开博大胸怀,去书写时代,书写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灿烂文化,书写祖国的山河大地和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书写新时代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作为身处当代文学现场的编辑,由衷地体会到自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和九届作代会以来,广大作家和文艺工作者坚持人民立场,文学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作家以多种形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真正去体验社会和民生疾苦,体会当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涌现了不少的精品佳作。
具体而言,我所主编的《长江文艺》杂志,近年来就在努力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刊导向。我们发表了一大批贴近生活、接地气的优秀作品,像马金莲的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与酸菜》、次仁罗布的《红尘慈悲》、老藤的《遣蛇》、邓一光的《风很大》、李修文的散文《万里江山如是》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有偏远乡村的老人和孩子、藏族普通的贫苦女性、东北农村扶贫的驻村书记、深受困扰的南国城市白领,还有在困窘中挣扎遍布城乡的各色人等,作家们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他们的喜怒哀乐,鲜活而真挚,他们为我们这个时代丰富而多彩的文学画卷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在2020年初的抗疫斗争中,我们在第一时间组编了“众志成城,共同战疫”诗歌专辑,几十位诗人迅即行动起来,表达了在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下,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决心和信心。我们还推出了纪实作品周芳的《英雄有泪》和张红霞《没有硝烟的战“疫”——广东医疗队驰援湖北抗疫纪实》,讲述奋战在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感人事迹。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我们也组织了反映扶贫干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作品《大薤山记》(作者谢伦)和《去一个叫龙坪的地方》(作者晓苏)等,还有陈应松的小说《声音》、姚鄂梅的小说《爸爸的妻子》、钟二毛《我不能告诉你那个人藏在哪里》、郑局廷《婚殇》、祁又一《2020单身狗的新年》等,它们都是贴近现实的力作。这些人物形象都有着强烈的现实背景和时代底色,同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人民中的一员,也是作品的主角。同时,他们也是作家敏锐观察体验现实生活的艺术结晶。不能想象,假如一个作家躲在书斋中凭空想象,与生活和现实隔绝,如何能创作出这些迅即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的作品。这些作品就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作家们以文学的方式参与了我们时代的历史进程,描绘了富有价值的生活图景和精神图谱,可以说做到了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我们又组编了一批有分量的红色题材作品,推出红色作品专号。其中西元的小说《南下》,描写了解放大军一路南下的故事,既艰苦悲壮,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小说人物塑造扎实,表达丰富立体,堪称当下红色题材的精品力作。季宇的纪实作品《血染的土地》反映大别山区红军与国民党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郭文斌《乡愁里的党史》讲述发生在革命老区的系列感人故事,李鲁平的《红色韩家埠》反映早期我党领导湘鄂西农民暴动的史实,谢克强的长诗《旗帜》更是向党献礼的倾情之作。
几年来,作家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取得了可喜的创作实绩。他们的创作有力地呼应了时代,也有力地证明了文学需要人民,人民需要文学。生活和人民永远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不竭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文代会和作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将是我们今后做好文艺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面向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文学一定会在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创造新的辉煌。(何子英 作者为《长江文艺》主编)
我们是人民的守护者,也是人民的书写者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高规格的文学盛会,内心十分激动、振奋。特别是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备受鼓舞,深受启发。总书记在讲话中满怀深情地谈起生活和人民,要求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我感受至深。
入警以来,我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援疆、抗洪、战“疫”等急难险重的“国家任务”。这些“国家任务”在每一个危急关头,无不体现着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每一个历史时刻,无不彰显着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这些深入的亲历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让我自觉地拥抱、热爱、创造和书写生活。
我是来自警营的一滴水,是公安这个温暖、团结的大家庭给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书写素材和广阔的舞台。有多么艰险的战斗就意味着有多么巨大的牺牲,有日复一日的默默奉献就意味着每时每刻的艰辛付出,这既是我们的警营生活,也是我们的责任使然。
警营是一座文学创作的富矿。只有无限地投入、深入警营生活,才能更真切地感受警营的火热与多彩,挖掘到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故事内核。“扎根警营,深入生活”是公安文学创作的密钥。一名公安战线作家必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始终坚定地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追寻,不忘本来、亲近人民。同时,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长年累月的辛劳中,更能体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辨析人性的善恶真伪,在复杂的人性面前更能经受住考验。人民警察是和平时期最辛苦、最劳累、付出牺牲贡献最大的职业群体。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战友倒下、负伤,每天都有流血牺牲,每天都有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鲜活事例。公安战线作家更应该有心怀祖国、情系人民的胸怀,更加自觉地为伟大的时代和人民而书写,用艺术的手法呈现、提炼人民警察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品格和英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是在激励我们要在选好题材、讲好故事、创作精品上下真功夫、苦功夫,要求我们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我们不仅是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时代的奋斗者和建设者。公安作家既是人民的守护者,又是人民的书写者。要把对公安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人民的无限深厚的情感,化为公安文学创作的不竭动力和无穷力量,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把饱满的热情融入到警营生活之中,传承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的好风气,对正能量敢写敢歌,对丑恶敢怒敢批。
在去年抗击疫情期间,我一边积极投身战“疫”,一边深入卡点、社区、方舱,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疫线突击》。该作品入选了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个人也被评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毫无疑问,我的成长离不开当今繁盛、广阔的文艺大舞台,离不开百年中国的美好时代。
总书记的深情寄语,更加坚定了我的文学创作方向。我一定牢记于心,落实于行。牢记“公安”第一位的政治属性,谨记作家的人民立场,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敬畏之心,用真热爱写出真感情,更加自觉地深扎警营沃土,秉持向上向善向美的追求,用情用力地讲好英雄警营故事。既要当好人民的守护者,也要做好人民的书写者。(侯国龙 作者为武汉市公安局民警、作家)
做艺先做人 铸魂先铸己
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文代会,在开幕式上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与他关于文艺工作的论述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发展,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习总书记的讲话贯通古今、博大精深,既坚守中华文化历史,又立足恢弘新时代,解决了文艺工作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方向问题。
讲话中总书记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五点殷切希望,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总书记提出的:“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
是啊,前一阶段出现的文艺界人设崩塌、“饭圈”现象等等,都给我们敲响警钟。从艺先做人,铸魂先铸己。文艺工作不仅仅只是一个我们养家糊口的职业,总书记把它又上升到培根铸魂的高度。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不负总书记的关怀和信任,才能达到时代的要求与期待。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文学家、艺术家是有社会影响力的,一举一动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大家要珍惜自己的社会影响,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一个文艺工作者如果品行不端,人民不会接受,时代也不会接受!不自重就得不到尊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我作为一个曲艺工作者,更要牢记总书记的教导:“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曲艺这一艺术形式,来自于民间,它的表现方式是俗的。它来源于民间,更贴近人民,又到人民中去。它的“俗”是为了让老百姓更好理解、更易接受的通俗,这是它最显著的特点。任何事情都有个度,没有底线的俗、仅仅为了迎合一小部分人在观感上的刺激,那就是庸俗、低俗、媚俗的表演了。还有些创作中充满铜臭味,被金钱所操纵,只要有钱什么都能说,只要能搞到钱,什么都是好。金钱成为衡量艺术的第一标准,这是极不正常的!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低格调的搞笑,无底线的放纵,博眼球的娱乐,不知止的欲望,对文艺有百害而无一利!”
湖北的新文艺群体,不以生存为借口,自觉抵制“三俗”。武汉说唱团是湖北省唯一的专业曲艺创作演出团体,说唱团一直坚持寓教于乐,坚持通俗绝不庸俗,坚持正能量。诚然,曲艺的特点是为了给观众带去欢笑,但绝不是为了搞笑而不择手段。有人鼓吹:管他用什么手段,能让人笑就是本事;管他演出什么样的东西,只要赚钱就是正宗!我认为,对于曲艺而言,笑不是目的,而是艺术的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启迪,绝不能本末倒置。老百姓喜欢曲艺,能让大家开心开怀,又能给人启迪引人向上的作品,才叫艺术作品。这给我们从事曲艺工作的同志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扎根到生活中、投身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从生活中找到灵感,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总书记的讲话中,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对青年人才的期望。总书记说:“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要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鼓励他们多创新、出精品,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让当代中国文学家、艺术家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让中国文艺的天空更加群星灿烂。”我们现在一说起文艺,总会听到这样一句话:青黄不接。真是这样吗?是也不是。说它是,现在我们的文艺,与火热的生活,沸腾的世界,急速飞跃的时代,的确不相适应;说它不是,在各个艺术系列中,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挑大梁、担重任、演主角,武汉市今年开展的优秀青年演员“江花杯”大赛中,一大批青年演员涌现出来,让人眼前一亮。可为什么又总给人青黄不接的感觉呢?我认为是缺乏好的作品。我们需要时代的精品,来将年轻人推出来,受到大家的关注,受到大家的认可,真正成才、成腕、成角。
我相信,青年文艺工作者只要潜下心来,恒心练功,细心学艺,真心做人,在总书记的关怀、时代的召唤、老师的培育、观众的期待下,一定会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陆鸣 作者为武汉市说唱团团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编辑:付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