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吧,政治课上比较普通话、武汉话和“青普”,学生直呼“想充会员”

张红平充满情感的政治课堂。记者郭丽霞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16日讯(记者郭丽霞 通讯员刘江华)带学生回顾刻有钢城印记的“红房子”,让学生比较普通话、“青普”和武汉话的差异,请他们讲述与挪威学生的交流趣事……5月16日,武钢三中老师张红平给高二(14)班学生上了一堂主题为《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政治课。紧跟时事、贴近生活的课堂,让学生直呼“四十分钟太短”,“这样的课让我想要充个会员”。

张老师的政治课围绕文化交流的意义、途径和媒介展开,高大上的知识让他用幽默的语言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谈到文化交流的途径,张红平“就地取材”,请班上曾接待过挪威波斯伦格中学代表团的同学谈亲身经历:教国外的孩子折纸和写汉字,感受中国民族服饰和美食文化,体验网购、扫码支付、高铁、共享单车等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他还带领学生回顾了几代人记忆中的武钢“红房子”,让学生用独具特色的青山弯管子普通话读课文,在会心的笑声中了解到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

张老师的课从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就地取材,实时更新。在谈到文化交流的意义时,张红平引用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时发表的演讲: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同学们私下里开玩笑说,张老师政治课的“新鲜度”是紧跟央视《新闻联播》的。

张红平充满情感的政治课堂。记者郭丽霞 摄

高二(14)班学生方雨欣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张老师讲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管理时,带他们参观居委会,听居委会主任讲解居委会的功能,还一起参加社区义务劳动;讲国际关系时,张老师带同学们去高校听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中美贸易战过程,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就时,张老师选取纪录片《辉煌中国》的片段放给同学们看,还带领大家参观石榴红村,切实感受生态农村的面貌。“这样的政治课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我们很喜欢。”

张红平老师认为,政治课是鲜活的,因为它有着鲜活的时事素材,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青少年学生。上好高中政治课,需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主渠道与社会多渠道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编辑:彭向东】

(作者:郭丽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