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力荐话剧《王荷波》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17日讯(记者鞠頔)一方小小的舞台,装不下王荷波厚重的一生。日前,湖北省第二十个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展演话剧——《王荷波》再次引发国内专家学者的热议。5月1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用大量篇幅刊登业内专家观剧后的体会感想,力荐话剧《王荷波》。

史实性与戏剧性结合 让人物有血有肉

“热血写忠诚,丹心铸品性。”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表示,话剧《王荷波》致力于在历史环境和时代氛围的复原中,展现主人公对革命工作的全心投入,以及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展现了王荷波清廉刚正、磊落光明的人格风范和精神品性;表现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空间,生动再现了人物。同时,此剧的舞台表现形式也很有创意,它展现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进程,追求一种大气磅礴的震撼性史诗效果。

“看了话剧《王荷波》,一种由衷的敬意和感动油然而生。” 中国话剧协会常务副主席汪守德表示,作为革命历史人物的王荷波,在舞台上实现了陌生化、艺术化的创作呈现,让观众获得具有强大感染力的艺术熏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实现了史实性与戏剧性的结合、叙事性与抒情性的结合、再现性和当下性的结合。

戏剧评论家、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欧阳逸冰也认为,这部剧做到史实性和戏剧性结合、叙事性与抒情性结合,让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魂,生动地再现了人物,剧中王荷波对妻子、孩子、母亲以及对同志们的感情,都衬托着他对革命的义无反顾。

话剧《王荷波》中“品重柱石”片段。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摄

用真情打动观众 剧中台词振聋发聩

宋宝珍认为,话剧《王荷波》的立意,既有对革命先烈的真情讴歌,也有抚今追昔、教育启迪后人的现实观照。他说:“王荷波和他所代表的理想信念、忠诚担当、廉洁清正的品性是我们的精神财富,红色革命基因一定会在后人的精神血脉中得以传承。”

“作为共产党员如果丧失了信仰就危险了”“生命不在长而在好”,这几句台词让著名表演艺术家、原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李法印象深刻。他表示,全剧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价值取向,激发人们思考,非常有现实意义。

本剧出品人田清泉说:“讲述王菏波的故事,虽然舞台容不下他厚重一生,但足以描绘他的部分精彩。在我看来,奔腾向前的中国,更不能忘记这个人、这段情、这个故事,以及这类人、这类情、这类故事,我们真的要记住,当今美好的生活,是踩在那一片无数先烈用身躯和鲜血铺染的厚重土地垒筑起来的,每一步前行的路,他们都在土地的深处看着我们。珍惜现在的日子,更是为了开拓未来美好的生活,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王荷波》演出现场。 记者郭良朔 摄

《王荷波》的创作实践提供了宝贵启示

看完这部武汉人艺创作的话剧,宋宝珍认为,现存有关王荷波的历史资料并不多,但是先烈的业绩、品格、精神不应被今人遗忘、被历史埋没。将其正直、勇毅、无私、伟岸的形象立于话剧舞台之上,让今天的人们理解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坦荡襟怀和高尚境界,这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应当完成的艺术创作。  

欧阳逸冰说:“编剧和导演巧妙的构思,借助舞台艺术表演,独具匠心”。

汪守德表示,该剧以线性与散点的结构方式,选择人物最具光彩和戏剧性的时段加以表现,铺排成一部撼人心魄的大戏,并以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完成剧作思想与艺术精神的凝聚与呈现,使其成为一部品质很高、颇为耐看的成功之作。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红色题材作品,以完美多样的面貌走进戏剧的行列”。汪守德说,《王荷波》的创作实践,提供了十分宝贵而有益的启示,告诉我们应当进行怎样新颖独特、富于创造性的艺术表现。

【编辑:刘思】

(作者:鞠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