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环境,硬起来|武汉一周

长江日报记者华智超 刘功虎 郑汝可

武汉新修了一条“极致现代化”道路,集游赏、行车、防洪于一身:

其上,把人行道置于堤顶,种樱花、杜鹃,浩荡长江尽收眼底;其下,加密钢筋混凝土浇筑防洪堤,钢筋间距穿不过一拳头,堪称铜墙铁壁。

路是硬环境,而硬环境不止于路。上周出炉的一份权威报告显示,武汉的整体硬环境排名,在全国大城市排到了第五,与沿海发达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

让硬环境硬起来,武汉作风硬、行动实,效果稳步呈现。

人行道设在长江堤顶能看江景:好的硬环境,让人心变软乎

汉口沿江大道黄浦大街至二七路路段   记者胡九思 摄

新路位于汉口沿江大道黄浦大街至二七路间,是未来“长江主轴左岸大道”的一部分。前不久长江君沿路行走体验了一番,“满目杜鹃花,江面辽阔,江滩绿意盎然”。

这条路过去很窄,路况差,周边居民出行不便,而且堤防破旧,空中还有高压线,景观效果并不好。

而改造这条路,武汉大招迭出:将防洪堤外扩16米至18米;堤坝主体使用加密钢筋混凝土;闸口做成自动化“防洪神器”;堤顶通车行人两不误;保留原有200余棵法桐,同时埋设纤维棉蓄水模块,强化“海绵城市”功能。

基础设施是硬环境的重要组成,道路是重中之重。在路网建设方面武汉既追求速度硬度,又追求质量细节,目的只为便民。

珞喻路通道全长1.27公里,双向6车道,通车后大大缓解了光谷综合体周边的交通状况。记者李永刚 摄

上月,光谷广场综合体地下二层的珞喻路通道建成通车,从地下穿行光谷广场仅需1分多钟,双向6车道宽阔平整,虽然有上下坡但车辆行驶平稳,丝毫没有颠簸感。

上上个月,文荟街地下通道即将通车的消息被大量转发,这条通道将贯穿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原本是设计成地面道路,因高校有安全和完整的需求,果断“下穿”。

随着杨泗港和青山长江大桥开通,武汉过江通道将达到13条。当下武汉有1002公里主干道及支路在建设提升。

还有地铁。目前武汉轨道交通里程已居全国第五,未来数年还将新增8条线路,跻身全球十大“地铁城市”之列。

还有快速路、5G设施、各种公共空间……武汉都希望做得“硬足”,扎实到位,“硬环境够硬、软环境极软”。

“两江四岸”今春植树百万株:环境越鲜绿,城市越硬朗

武汉行道树数量最多的是樟树。记者李永刚 摄

如今,在三阳路、中山大道延长线、友谊大道、临空港大道、木兰大道等很多主干道,人们发现大树更整齐更匀称更丰富了,栾树、香樟、重阳木等平均“身高”足有七八米,形成一条条姿态优美的林冠线。

从去年起,武汉栽植了4万株大树。

这些树来自全国各地,都是精选而来。种植时尽量避免扰民而选择夜间施工。每棵树种在哪里,发动市民提意见,为大树找家。行道树不连续和缺株的地段,市政工程恢复的绿化带、绿化岛和公交车站,社会单位临街隙地,都是“优先选项”。

这是中心城区内。

整个8000多平方公里的武汉市域,人们开启了雄心勃勃的庞大造林计划。

按这计划,武汉“两江四岸”造林总面积将达2万亩,今明两年各完成1万亩。仅当下这个春天,人们已种植了杨树、池杉、水杉、樟树、柳树等近百万株。武金堤江滩“池杉树阵”、江北快速路防护林景观带,风姿初现。

洪山区武金堤江滩“池杉树阵”  记者明眺生 摄

“我们的愿景是,将武汉市长江、汉江两岸总长360公里的岸线变成滨江滨水的绿色生态长廊,未来市民休闲,这些地方都是大好去处。”市园林和林业局造林处负责人这样表示。

城市更加鲜绿,小动物们也纷纷“扎堆落户”。比起6年前,武汉的鸟类多了50多种。珞珈山上,人们不经意就能遇到红狐;喻家山下有野猪暗夜出没;漫步城市能听取蛙声一片,目睹大雁南飞。

武大红狐狸现身(武汉大学网友供图)

东湖绿道、园博园,这些绿色建设经典,每日造福着万千市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质自然环境在城市硬环境中分量越来越重,指标越来越硬。

武汉市委市政府显然远未满足,市领导多次指出,园林绿化还要加力度,苗木数量和品质还要提升,“精选品种、精心养护”。城市要更加绿化、更加亮化,也要更加时尚、更加智能。

天际线、第五立面、老码头、城中河湖一一整治推进:环境硬,需要作风硬

硬环境纷繁复杂,武汉为了让硬环境更硬,多路出击:

去年7月起,清理各类广告牌26000多块,如今三环内屋顶基本再也见不到户外广告。

年初开始拆并码头。有着119年历史的王家巷轮渡退出舞台,最后的“水上人家”离船上岸。

从空中俯瞰晴川桥至长江、汉江交汇处一带,整治后的沿江带看着整洁大气。记者 胡冬冬 摄

铁路沿线力治“脏乱差”,拆违、重整房屋立面,日常清扫,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针对南湖、北湖,城中暗河明湖,武汉抓紧摸家底,清查雨污管道错接的情况。市委市政府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精准编制专项规划,誓言杜绝“虚假整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

从整治天际线、第五立面、铁路沿线,到拆并老码头、龟山复绿、水体提质,一个个都是大行动,千头万绪,武汉为之付出巨大精力。市主要领导强调,这些修桥铺路、生态复绿、环境整治的事情,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始终要放在城市建设靠前的位置。

汉阳龟山夜景 记者李子云 摄

做这些事,“作风要硬,行动要实”。

而这些付出所带来的效果,很快就在一些学术榜和荣誉榜上有了体现。就在上周,《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面世,其结论显示,我国经济规模排名前100位的城市中,武汉的硬环境排到了第五名(软环境第七)。

硬环境硬起来,软硬环境相得益彰,城市魅力自然看涨。今年汉马报名人数创国内新高,“五一”抵汉游客大增,都与城市魅力提升有很大关系。

硬环境硬起来、好起来,会有更多的人用脚投票,奔向这座城市。

戳这里看往期报道

【编辑:朱艳琳】

(作者:华智超 刘功虎 郑汝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