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民呼我应再迈步 主动呼应重实效 创新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新路径


劳动街道大工委组织召开党建联席会

今年2月,武汉市启动“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改革,江岸区成为首批试点区。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工作部署,江岸区高度重视,全面强化党建引领“主轴”,建立“民呼我应”信息服务平台,下沉工作力量,前移治理端口,确保群众企业诉求有呼必应、即呼即应、一呼百应、无呼也应,推动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上新台阶,为争做“四个表率”,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党建引领 凝聚服务治理强大合力

引领组织互联。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成立全市首个区级党建大联盟,吸纳中央和省、市党政机关、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部队院校、重点企业等102家单位为成员单位,进一步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带动各方力量参与改革。

引领资源互通。推行“345”区域化党建运行机制,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实行双向需求征集、双向提供服务、双向沟通协调、双向评价通报等“四个双向”机制,促进“党建联动、资源联享、服务联做、发展联促、文明联创”。

引领党群互动。推进“双进双服务”工作,实行线上线下双报到,在职党员加入网格“工作队”的同时,通过“微邻里”线上报到,带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

 丹水池街道综合执法中心开展执法行动

深化改革 推动服务触角向基层延伸

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取消街道招商引资任务及相应考核,细化街道权限职责。优化街道内设机构,取消区域发展办公室,新设社区建设办公室,推动街道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主责主业。优化街道机构设置,设立街道“民呼我应”服务中心和街道办事处派出机构——社区工作站,将服务和管理触角向下延伸。

探索行政执法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力量下沉,156名城管执法人员和136名市场监管执法人员下沉常驻到街道,区建设局、水务局、文体和旅游局、卫健局以及环保局等其他执法部门明确人员定期报到、随叫随到,接受街道统一指挥调度和考核评价。

推进社区治理改革。按照新标准重新划分网格,全面完成电子地图更新,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和“4岗18级”薪酬管理体系,择优选聘一批社区干事(网格员),明确基本职责,逐街道开展培训工作,着力打造“全科网格员”。

创新政务服务“四办”改革。梳理政务服务及行政审批事项,群众企业通过“微邻里”可实现“免申帮你办”事项35项、“掌上全程办”事项10项;通过社区政务服务自助机,可实现“自助一次办”事项51项。在下沉政务服务的基础上,将不动产(无抵押)登记等17 项区级行政审批事项下沉到街道办理,实现“下沉就近办”。

后湖居民在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就近办理审批事项

完善机制 让问题诉求声声有回响

分级畅通“呼”的渠道。明确“线上集、网格巡、入户访、座谈征、舆情寻、上级派”等六种方式,全面收集群众、基层、企业呼声。

分级下沉“应”的力量。梳理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工作力量清单,分层分级明确挂点联系、派驻、下沉党员干部和公共服务力量、志愿者队伍等力量。

分级处理“呼”的问题。建立区级指挥中心——街道服务中心——社区工作站三级工作机构,制定“民呼我应”分级响应事项清单,梳理11类152项事项,按照处理难度由低到高,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对应社区、街道、区级和市级处置,实现90%以上问题在街道社区层面得到妥善处理。

分级评价“应”的效果。坚持上考下评,一事一评,分别对响应度、办结度、满意度等进行星级评价。“一事一评”结果按月度、季度和年度汇总量化评分,计入年度综合考评成绩。

优化平台 实现民情民意“一网打尽”

问题诉求一网受理。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社会服务与管理信息平台、网上群众工作部等网上服务平台“多网合一”,整合“微邻里”报事功能,增设“一键紧急呼叫”专线功能,统一群众、基层、企业报事入口。

工作力量一网调度。优化区级信息平台报事系统,将事项分级分类清单录入系统,分别明确各级事项处置或上报责任,快速精准分派各类事项。强化街道“枢纽”作用,在街道信息平台开发直接向区直部门横向分派及处置功能,通过规范呼叫、响应、反馈、评价流程,提高多层级协同处置效率。

问题诉求一网处置。在区级“民呼我应”信息平台基础上,开发案件过滤器,自动过滤重复投诉事件;开发视频研判功能,社区干事(网格员)可直接发起多方视频通话,对疑难、突发、紧急事件快速研判处置;开发自动督办系统,分别自动发送短信提醒处置部门相关负责人。

社区每日召开“民有所呼 我必有应”工作例会

“四呼四应”让诉求件件有回音 事事有着落


有呼必应

创新渠道听民声汇民意

“院墙旁的树木长势太快,家中的光线被遮挡,整天看不到阳光,希望能尽快处理。”4月24日一早,在劳动街道湖边坊社区,居民张阿姨出门时将写好问题的纸条,贴在一楼入口处的楼道留言板上。

早上9点,社区网格员巡查时,看到问题,现场拍下照片,立即反馈到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和物业工作人员上门勘查后,反馈给江岸区园林部门。当天下午,区园林部门安排10多名园林工人及机械车辆,对影响居民安全和采光的高大树木进行修剪。不到一个小时,多余的树枝被剪掉,居民张阿姨开心地说,“家里明显亮堂多了,小区也变靓了。”

江岸区围绕居民群众“报事”和“办事”需求,不断畅通收集诉求问题的渠道。网格巡问题,将社区“两委”成员、公安民警、城管执法队员、市场监督人员、物业服务人员、业委会成员、在职党员等力量编入网格“工作队”,及时听取和收集问题诉求。入户访问题,健全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及时收集热点难点问题。座谈征问题,完善三级区域化党建制度,建立健全双向需求征集、提供服务、沟通协调、评价通报机制,及时收集需求。舆情寻问题,区指挥中心除接收街道上报、上级分派的事项外,还通过媒体舆情等形式收集。上级派问题,全面接收市级平台转办的各类问题,及时将中央、省、市、区各级领导督办、批示、指示的涉及的重大问题,派发给有关部门处理。

为打通线上收集问题的渠道,江岸区积极推进“江岸微邻里”、政务服务“一张网”、社会服务与管理信息平台、网上群众工作部等网上服务平台“多网合一”。通过打通全区数据信息链,推动政务服务数据归集共享、深度融合,实现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在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一体化运行,确保了对群众民情民意的“一网打尽”。

江岸区开展“民呼我应”社区干事(网格员)培训会

即呼即应

快速有效处理问题诉求

3月下旬,中山大道1436号经营户通过“江岸微邻里”反映,“院内多个窨井因地势低,而排水口地势高的原因,每逢大雨,污水无法排出,店铺门口出现渍水、漫溢问题。”四唯街道五福社区工作人员看到信息后,立即赶到现场实地查看情况,随即向街道城管科报告,对问题进行详细描述。

在街道的协调下,当日,江岸区水务局排水站管理站110应急组赶到现场,发现由于管网设施老旧,以至于窨井内的水无法正常排出。随后,应急组商定方案,决定对管网进行施工改造。与此同时,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做好协助工作,挨家挨户上门向沿街商户说明施工情况,请大家予以支持配合。第二天一大早,施工队进场后,不到半天时间,完成了管网的加粗改造。如今,该路段再未出现污水漫溢的现象。

今年来,江岸区通过集中统一的区级大数据中心——街道网格管理中心——社区网格管理站三级指挥督办机构,分级负责问题诉求的派单、督办和协调。属于本级的问题由本级处理,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报处理,权责不清的问题由上级指挥中心指定派单协调处理,处理情况全程督办、及时反馈并接受评价,形成“发现、处理、督办、反馈、评价”的闭环,确保民有所呼、我必有应。

以区级响应机制为基础,二七街道联合社区创新“321“快速反应机制,将A类案件按照事件处理的复杂程度,划分为A1级和A2级。对于较为简单的A1级案件,要求网格员30分钟内解决到位。对于相对复杂的A2级案件,网格员可上报至社区“民呼我应”工作站,社区再调动物业、辖区共建单位等,共同处理案件,要求2个小时解决完毕。对于超出社区能力范围内的案件,及时上报街道,要求从反映问题到给出当事人具体解决方案的时间,不超过1天。


一呼百应

多方参与破解民生难题

近日,原南京路142号宏春里拆迁片居民郑本功,为大智街道送去两面锦旗。“他们为了我们,不辞辛苦,冲破层层阻碍,解决我们的问题,真的非常不容易。”郑本功感激地说。

不久前,郑本功向泰宁社区反映,因房屋动迁,自己的还建房屋迟迟未能办理房产证。了解情况后,社区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居民情绪,一边向街道反映情况。由于案件涉及到多个单位和部门,街道联合人大代表、社区“两委”、居民代表进行实地考察、议案审核。经对历史房屋档案研究发现,该房屋还建后,开发商因经济问题,未给业主办理房产证。随后,街道带头多次找房地局、开发商进行纠纷协调,最终和房地局部门协商一致,成功解决了该房屋的产权问题。

为确保“呼的顺畅,应的有力”,江岸区按照“工作力量全进入”的思路,分层分级明确挂点联系、派驻、 下沉党员干部和公共服务、志愿者队伍等,快速、有效解决群众诉求,做到对问题诉求一呼百应。

目前,这一机制在全区得到全面推广。不久前,居民通过“江岸微邻里”向后湖街道十大家社区反映,在213号居民房内有人非法经营汽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经社区核查,该处为一幢待拆除的三层住宅楼,一楼的十几个铁皮油桶内存放有汽油300余升,周围还堆放着大量用于制作桶装水的塑料空桶和简陋过滤装置。随即,社区工作人员将案件上报给街道。当日下午,街道组织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公安、消防等部门执法人员,开展联合执法,彻底消除了该处安全隐患。


无呼也应

主动介入化解群众烦忧

在“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改革中,台北街道要求网格员每天下沉网格巡查工作的时间不少于6小时,通过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争取实现从民呼我应到无呼也应。

4月初,台北街道和美社区网格员陈思思在巡查中注意到,台北一路23号附3号楼的外墙磁砖存在松动的痕迹。她走到楼顶查看发现,不仅部分磁砖快要脱落,房梁还有开裂迹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陈思思立即回到社区,将该事件上报。经社区、街道协调,区房管部门安排人员赶到现场对房屋进行勘查鉴定,并制定维修方案,对该栋楼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重点加固,后结合立面整治,该栋楼进行了整体粉刷,彻底消除了该处安全隐患。

在江岸区,主动介入了解居民诉求,并及时处理解决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大智街道铭新巷小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个单位还建零散聚集而成的老旧混合型小区,产权关系复杂。因年久失修,小区存在着消防通道堵塞、管网老化、立面杂乱、房屋渗水、停车混乱等问题。

“民有所呼,我必有应”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街道主动作为,系统梳理问题,相继协调区水务局进行化粪池、地下管网设施改造和居民供水设施改造。区建设局进行道路路面的平整、黑化、改造,区园林局进行小区内及周边环境的绿化改造,区城管委进行巷道内的立面整治、架空管线整治等改造,区房管局进行房屋楼顶、外墙渗水、楼道内雨水管道整治美化,区交通大队进行消防设施的改造和更新,区民政局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目前水务、天然气工程已经启动,后期相关部门将依序进场施工,共同携手为居民打造美丽宜居环境。

策划:中共江岸区委宣传部 江岸区“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撰文:陈俞 祝丽芳 袁甜 赵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