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嘟嘟骑,上街买糖吃” 武汉童谣带你回到汉味童年

长江日报记者 叶军

萧继石近照

“糯米锡糖,越扯越长,扯到汉口,扯到汉阳……”

“骑竹马,走人家,走到半路接家家……”

武汉漫画研究会荣誉会长、画家萧继石继出版《老武汉童谣》一书后,日前又应邀先后在浙江桐乡市丰子恺艺术馆、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海盐县张乐平纪念馆展出自己的武汉童谣画,受到当地观众青睐,许多孩子、老人在展会现场临摹。张乐平纪念馆还专门召开了《萧继石童谣画展》座谈会,来自常州、浙江、桐乡、海盐的漫协主席及画家等二十人出席了会议。武汉童谣画到底有何魅力?为何可以在出现过丰子恺《护生画册》和张乐平《三毛流浪记》的江浙地区引来嘉许之音?

读+记者为此采访了结束江浙巡展回到武汉的萧继石。

短小童谣折射武汉民间的幽默与豁达

 《老武汉童谣》设计成绘本样式,有两个主人公小胖和小丫,他们的童年其实就是每个武汉人的童年。中间涉及27首武汉童谣,是萧继石耗时两年收集整理而成,而且他还为每一首童谣配上了生动鲜活的画作。

文配图的带入感非常强,尤其武汉人翻阅时马上就会想到童年生活场景,或者与孩子相处的时光,不由得会心一笑。

比如,《骑马嘟嘟骑》,“骑马嘟嘟骑,上街买糖吃,杂货铺,关了门,我的伢伢吃不成”。画面上,梳着朝天椒辫的小宝宝正骑在爷爷腿上,爷孙俩都笑逐颜开。你甚至都能感到随着爷爷腿上下摇动,小宝宝的辫子也在上下弹跳。

这是武汉孩子童年经常会玩的游戏。类似的童谣书中还有很多,比如玩手指游戏“虫虫飞,虫虫飞,两个虫虫到一堆……”,母亲背宝宝 “背驮驮,换酒喝……”,父亲甩宝宝“甩,甩,到上海;走,走,下汉口。”

还有打蹬蹬,就是小孩子双脚站立在大人的手掌中,上下轻微晃动,“宝贝打蹬蹬,奶奶腰不疼”。

此外,书中还有很多诙谐的童谣。比如“大头,大头,下雨不愁,别人有伞,我有大头”“好哭佬,卖灯草”,看了让人忍俊不禁。

这些童谣虽然短小,却折射了武汉民间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充满丰厚的市民文化底蕴,呈现了老汉口民间传统中的人文价值。

这些画作取自老武汉生活,也融会了萧继石自己的人生经验。比如骑马嘟嘟骑、甩宝宝的游戏,他和小外孙都玩过。他说从小就喜欢孩子,觉得他们纯真、浪漫。成年人应该向孩子学习。

萧继石谈到,武汉老童谣画,在江浙等地能够引起共鸣,主要是因为武汉老童谣画语言谐趣,非常接地气。再就是画家的创作,都是来自于生活,比如表现的是父母等长辈对孩子的爱,或者是孩子的顽皮、淘气。这些东西都是人们共同的体验。

当然,十里不同俗。每个地区有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武汉童谣画和江浙地区的童谣画,比如服饰、语言,也会有差异。

萧继石1952年生于湖北洪湖,上世纪70年代到武汉。他说对武汉由陌生到熟悉,再到热爱,武汉早已成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他说洪湖很多童谣跟武汉童谣是类似的,比如《老武汉童谣》书中的“月亮走,我也走”“张打铁,李打铁”这些童谣,洪湖、武汉两地都有。但是武汉是都市,童谣更为丰富多样,而且有明显的都市特点。比如“糯米锡糖,越扯越长,扯到汉口,扯到汉阳……”这就围绕三镇来说了。还有童谣它是口语化的。童谣都是在武汉土生土长的,会有很多本地独特的东西。比如“点点窝窝,油炸面窝”,面窝就是武汉的特色小吃,这是别地没有的。


《老武汉童谣》

民俗很多时候是无形的,却不能没有

其实早在2000年,萧继石就开始创作老武汉民俗风情画,曾出版《老武汉风情》,再现了旧时老武汉的老字号、老社区、老民俗、老游戏等情景,成为第一位系统描绘武汉民俗风情画的人。

萧继石认为,民俗很多时候是无形的,现代城市生活可能有些东西能够延续下来,有些东西保存不下来,绘画可再现这些历史,这正是它的独特之处。

他认为,没有这些东西,就像做梦都找不到家。

因为信息化、城市化之后,城市变化确实太快,好像眨眼间,星换斗移,面目全非,乡愁无寄。

“我绘画是抱着对传统的虔诚与敬畏,做一个诚实的叙述者,表达我所能感到的,感受到的。”

他不认为,追索过去很过时,他说: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没有清晰的界限,可以说每个人身上自然而然继承了传统的一些生活习惯,绘画也有相似之处,把传统的精髓表达好,也可以很现代。

一个世纪之前。1918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号召全校师生,协助搜集全中国各地近世歌谣,还动员报馆、学会、杂志等广为宣传。这项活动坚持了近7年时间,收到11000余首民谣。比如考古学家董作宾,从民谣中梳理出《看见她》母题民谣,发源于黄河流域的陕西三原一带,至少流变于12省地域。随方言、地域风习有异。

文化学者文祥称,1962年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代表作《野性思维》面世:认定原始、初民以及潜藏于口口相传歌谣里的去逻辑、反逻辑通性,只是人类心灵结构的反映。

扎根于民间传统,包括民谣、神话、祭祀仪式、粗朴宗教崇拜之中的是本能,具象、共在、直觉,依类联想的思考方式、表达方式。今日大热之量子理论,往前走还会遇到人类原始思维的新变种。在文祥眼里,在节奏过快的环境下,萧继石注定是个孤独的“记忆打捞人”。

画出武汉人的味道

萧继石说自己出生在农耕之家,同时又是书香之家。他的母亲不识一字,却勤劳、善良。他的父亲是一位闻名四乡的教书先生,写得一手好字。每逢春节,街坊四邻的对联都由他写。农村妇女生小孩,遇到难产,想挂张钟馗辟邪,有乡亲就提着母鸡来求他,他也就能无师自通地画出来。

他幼时所住的乡村紧邻一个具有晚清民国风格的集镇。石板街、老建筑,街道上聚集各类工匠,手工艺人和林林总总的作坊。

当年,他和一群热爱艺术的青年朋友在洪湖县小镇上工作,应命画宣传画、油画、水粉画,也到工厂码头画速写,后来省里一些知名画家如白统绪、汤文选、邵声朗、姚治华、鲁慕迅、恽其昌……常到洪湖去采风。有一次,年轻的他对白统绪说:“我说要画洪湖的秋天,绝对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人们印象中的秋天都是金色的,洪湖的秋天却是银色的,水波如银,丰收的满船鱼虾如银”。他的见解得到白统绪的肯定。后来,他与白统绪合作的《洪湖银秋》,入选了第五届全国美展。

萧继石说,自己所学很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劳作在民间,有甘苦,但经历与感受也丰富。

萧继石是个全才型艺术家。他最擅长的是漫画创作,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漫画家。此外,他对水墨人物、版画、金石篆刻、散文创作、民俗研究、艺术评论……也是无所不能。

他称自己在绘画武汉风俗画时,是在中国画基础上融会了民间剪纸、版画、漫画,但不为炫技,而是为了深入民间,用朴实、传神的语言,让更多人了解民俗、了解历史。丰之恺简洁的造型表现方式、张乐平写实和夸张融合的造型,包括画上海市井的贺友直、画上世纪三十年代市井生活的叶浅予,都曾给他影响。

他的老师之一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姚治华,他是李可染和叶浅予的学生。姚治华也肯定他来自生活、来自民间的创作路径。这是一脉相承的。

萧继石说,自己会坚持独立的、自我的体验和对生活的理解,像致力于画出中国人味道的大画家们,画出武汉人的味道。


(作者:叶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