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资料图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21日讯(记者万建辉)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古人观察天象,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确立的两个节日。夏至到来,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日子开始了,对有空调和各种降温设施的现代人不算什么,但对古人,夏至到来意味着一道坎,大家要做好各种准备迎战这一年中最难熬的炎热、各种自然灾害和瘴气疫病。
今天(6月21日)是夏至,武汉作家、文化学者任蒙说,对古人,哪怕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以前的中国人而言,夏至都不是今天微信朋友圈里的绿树荷花、岁月静好的诗意描述,对普通民众而言,夏至的到来,成了人们迎战酷暑灾害威胁的一种约定和动员。
过去,夏天就是一场搏斗
任蒙介绍,有专家说夏至是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古代先民确认下来的,因为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成为华夏民族居住的东亚内陆区域季节变化的一个主要节点。后来,古代祖先发现北斗七星的“斗柄”在星空旋转一周,所指不同部位与气候变化的不同节令对应得很准确,比如“斗指乙”,为清明;“斗指午”,为夏至。
夏至的时间,现在定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两天。夏至之所以是个鲜明的时令界限,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气候明显转入湿热,气温很高、湿度很大,空气湿闷,还时而出现雷阵雨恶劣天气。所以,很多地方流行一句谚语;“不过夏至不谈热”。
伴随最炎热季节的到来,可能发生的风暴、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包括日常所见的蚊蝇蛇虫、易发疾病,农作物的病虫害等,都将危害生产生活。
任蒙说,不要说几千年前的古代先民,就是在电扇、空调时代到来之前的现代中国人,家家户户靠摇蒲扇、摆竹床战胜酷热,家具热得发烫,高温难熬。夏天就是一场搏斗,很多人过一个夏天就会瘦掉十斤八斤肉。
如今,夏至越来越显示出喜庆色彩
夏至祭神,至少从周代早期就开始了,是王朝以国家名义组织的祭祀仪式,目的是驱瘟辟邪,消除天灾疠瘴。
老祖先出于对炎热的恐惧,便在夏季到来的日子,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抗拒恶劣时令,好像是千家万户相约一起防灾度夏。夏至的到来,成了古人迎战炎热夏季的一种约定和动员,于是就有了一个叫“夏至节”的古老节日,也叫“夏节”,有的朝代还规定夏至百官放假。这个节日在历史上沿袭了很久,后来其主要内容转移到端午节之中了。
夏至节衍化为全民族的端午节,具体起源和演变交替的时代已无从考证。但古代先民很隆重地过夏至,主要是出于驱害禳灾的目的,其主要活动也是基于现实生活需要的,具有现实针对性,并非源于图腾信仰。所以,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衍化,其节俗仍然保持着鲜明的“务实”特征。也就是说,人们过夏至的实际意义就是“逐疫”。
插艾熏室、悬挂菖蒲、药汤沐身、喝雄黄酒等习俗,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端午节不可缺少的内容,夏至日没有更多特别的习俗。北方地区流行吃面,我们湖北武汉地区仍然是偏重于清热解暑一类的食品,比如绿豆糕、新鲜瓜果或腌制蛋类。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普及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像早期那样对待夏至充满恐怖与畏惧气氛,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喜庆色彩,渐渐演变成了一个快乐的日子,人们推出古代士大夫的夏至诗词配上美图转发,具有审美价值,显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对美好生活的珍爱,似乎成为一种最新流行的新民俗。
附:
夏至题材的古诗词与绘画
夏至五月中
【唐】元稹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柳树鸣蝉图(局部)张大千
夏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儿童斗草图(局部)清·金廷标
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
【宋】杨万里
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
端阳景(局部)清·余穉
夏至对雨柬程孺文
【明】张正蒙
堂开垂柳下,默默坐移时。
岁序一阴长,愁心两鬓知。
雨檐蛛网重,风树雀巢欹。
惆怅无人见,深杯空自持。
蛛网攫猿图(局部)北宋·易元吉(传)
夏至过东市
【宋】洪咨夔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插秧清·陈枚
【编辑:赵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