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也看不到白鱀豚了吗?”这节科普课上得很沉重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22日讯(记者黄师师 通讯员张淑倩)“我们再也看不到白鱀豚了吗?”21日,受武汉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委托,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联合武汉市蔡甸区恒大绿洲小学走进武汉市水生生物博物馆,上了一节水生生物科普课。

我国鱼类种类丰富,数量超过脊椎动物总数的一半以上。目前尚有大量野生鱼类种质资源尚未得到有效保护,由于水环境污染、过度捕捞、江湖阻隔与围垦、外来物种入侵、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鱼类面临着食物匮乏,早期资源持续下降,走向濒临灭绝的境地。

博物馆内珍藏了许多鱼类标本。在白鱀豚标本前,孩子们提出疑问:“它们怎么变成了濒临动物?我们再也看不到白鱀豚了吗?”

工作人员介绍,白鱀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及附近的河流湖泊内,有“长江女神”之称。2007年,白鱀豚被确认为“功能性灭绝”,意为在自然状态中丧失了维持繁殖的能力。

在孩子们的遗憾声中,讲解员讲起了白鱀豚“淇淇”在武汉水生生物博物馆的故事。

淇淇是一只雄性白鱀豚,1980年1月11日在长江交接洞庭湖湖口处被捕获。它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是人工饲养下生存最长的一头白鱀豚。

听完讲解,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环境生态平衡。

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负责人称,组织学生参观水生生物博物馆,是希望用珍贵展品所蕴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直观、真实和近距离地科普教育,引导他们爱护水环境,唤起更多人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编辑:刘思】

(作者:黄师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