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纵•横”艺术展,王怀庆:大学里的博物馆、艺术馆,像图书馆一样重要

王怀庆在其作品前谈起老师吴冠中的教诲:“中国的巨人只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   记者柯立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29日讯(驻京记者柯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21年度收官大展“纵•横——王怀庆艺术展”12月28日开幕。王怀庆的作品《永字八法》曾拍出7000多万元的价格。

77岁的国际知名“隐士”型画家王怀庆,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祝大年的弟子,作品《大明风度》曾获1991年中国油画年展金奖;从2008年至今,他中西结合的油画作品在海外艺术品市场上倍受追捧。

“纵•横——王怀庆艺术展”展览现场。   记者柯立 摄

近年来,随着中国艺术市场话语权逐渐回归,王怀庆的作品也逐渐被内地美术馆重视,多件作品单幅拍卖价均逾千万元。如今他是市场中“隐士”般的人物,拍卖市场上常常好几年都见不到他的作品,但一旦出现也常常会创造高价。今年5月的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中,王怀庆创作的《永字八法》创下了7187.5万元的拍卖纪录。

王怀庆12月28日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艺术品拍卖创纪录,与画家本人并没有直接关系,这些“天价”作品均创作于早年,并且多年前早已被收藏家所收藏。作为画家本人,更关心的艺术上能够不断突破自我。

王怀庆1980年创作的《伯乐像》。  记者柯立 摄

王怀庆的绘画与装置《出山》。   记者柯立 摄

他十分重视这次在清华大学举办个展,“纵•横——王怀庆艺术展”共展出王怀庆从1970年代末至今各阶段创作的76件作品,包括《伯乐像》《故园》《天工开物》等知名作品。

在开幕式后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美术界及艺术理论界的苏丹、贾方舟、杜大恺等10余位专家学者展开研讨,认为这些作品从平面到立体无不显示出特有而深沉的东方文化基因,既有对中国艺术智慧的传承,又兼备国际化语境,在古今东西的多维度中独具特色,能激荡起当下观众的共鸣。

王怀庆捐赠给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油画《飘风的风》,创作于1981年。   记者柯立 摄

王怀庆作品《故园》。   记者柯立 摄

对这次向清华艺博捐赠9件作品,王怀庆说: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最高文化水平的体现,一个民族最主要精神的指向。大学里的博物馆、艺术馆,像图书馆一样重要。尤其像清华这样的大学博物馆,对学生的美育非常重要。

截至12月底,清华艺博今年一共举办了15场在艺术界和博物馆界颇具影响力的重要展览,接待超过40万线下观众、清华校内师生3.5万人次。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画家王怀庆夫妇颁发捐赠证书。   记者柯立 摄

王怀庆希望更多大学能够走进艺术馆、博物馆,希望更多的高校艺术馆、博物馆,像清华艺博这样孜孜不倦地面向公众开展艺术教育,让更多大学生爱上艺术。“这次来清华办展,我很想听到年轻人,尤其是清华同学对这次展览的反应,哪怕特别刺耳我都愿意听。”

【编辑:丁翾】

(作者:柯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