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高质量打造中心城区示范区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 推进“三旧”改造,拓展发展空间、更新城市功能;新建条条道路,打通断头路、完善城市路网;开展“四水共治”,构建生态水网、打造滨江绿城……城区面貌沧桑巨变,折射武昌70载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70载拼搏赶超,70载奋力前行,武昌区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抓创新、促转型、强功能、提品质、增福祉,多措并举、稳步推进,争创中心城区示范区。

武昌区内商业楼宇林立,充满现代都市活力

房·美

曾经杂乱的棚户区变成时尚小区

“三旧”改造改善万千户居民居住环境

来到雄楚大道雄楚春天小区,高耸的灰色住宅楼时尚大气,小区绿化广场上的孩童嬉戏,成片的草坪青翠欲滴,道路两侧绿树成荫。5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低矮的老旧居民楼紧凑密集,胡乱搭建的简易居住棚脏乱差……居住环境让居民苦不堪言。2014年,这里纳入武昌区“三旧”改造片区,拆后重建让这里焕然一新。

42岁的沈勇是武汉一家房屋征收企业工作人员,负责雄楚大道以南、丁字桥路以西部分区域的房屋征收工作。沈勇回忆,“当时这里大多数居民的住房仅约30平方米,生活并不富裕,路面是泥巴路或碎石路,乱搭的电线像蜘蛛网”。为加快改造工作,沈勇和区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现场办公,在马路旁搭建一处两层楼高的简易板房。“每天从早到晚,前来咨询征收政策、办理手续的居民络绎不绝,30多位工作人员忙得停不下来”。居民们总对沈勇说,要不是“三旧”改造,都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住上新房。

“三旧”改造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和手段。2016年,武昌区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聚焦“三旧”改造工作,75名代表联名提出一号议案——《关于继续推动旧城有序改造更新,拓展我区持续发展空间的议案》。2017年,区人大又通过关于支持区政府加快棚户区改造的决议。为此,全区共设立22个区级项目指挥部,由区领导挂帅,加强日常调度、协调处置问题,加快项目进度。

武昌区通过实施“三旧”改造项目,特别是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的棚户区进行改造升级,“十三五”以来,为近3万户居民改善了居住环境。严格落实规划布点,在改造项目中配建社区用房、党员活动中心、幼儿园、中小学等民生工程。秉承产业融合、产城融合、资源整合的理念,通过“三旧”改造和楼宇空间再利用,布局建设双创基地,打造重点园区和产业化基地。规划布点“白沙·智洲”“中科武大·智谷”“武汉·世界工程设计之都”等双创园区。统筹推进功能、发展、展示、生态、景观五轴建设,打造武汉长江主轴上最亮区块。为武昌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空间载体,形成对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

如今,行走在武昌街头,高楼鳞次栉比,道路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伴随“三旧”改造推进,武昌区亮点区块、双创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民生项目生根落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显现。

雄楚春天小区

路·阔

晒湖上两米宽泥巴路曾是进城“要道”

城区道路网密度提升方便居民出行

儿时,住在晒湖边的向阳村村民邓建喜总会和父母挑着青菜和鲜鱼,穿过晒湖上唯一的“通道”——近两米宽的泥土路,前往武昌火车站周边贩卖农产品。在这条泥土路没修之前,邓建喜只能从现在的雄楚大道或大东门两边绕晒湖而走,要多花近1个小时。而穿行过这个通道,邓建喜才感觉是“进城”了。

“晒湖边都是农田,平房都很少见,只有崎岖泥泞小路。”让邓建喜烦心的是,汛期河水一涨,泥土路就走不了了,滑得不能站人。上世纪90年代,晒湖上狭窄的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可以通行车辆,可湖周边依然是低矮的小丘陵,骑自行车上班的邓建喜只能推着车绕湖走,鞋子上沾满的泥土让他抬脚都费力。

说起晒湖边修建的每一条路,邓建喜都如数家珍。“晒湖路、民安街拓宽后,美化绿化也跟上了,南安街和北安街去年正式通车,沿湖路旁修建了石头围栏”。每晚,73岁的邓建喜会沿着南安街前往晒湖公园,享受湖边美景。

一条道路的变化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水果湖街居民刘先生对此感触颇深。每天上班,刘先生都会沿着友谊大道开车前行,并经过湖北大学,“友谊大道以前叫武青三干道,是推平校门外的菜地后修建的,2001年正式通车。”

随着车流量逐渐增加,这条路向西一直延伸到螃蟹岬,向东则连通徐家棚商圈直达团结大道,后更名为友谊大道。后来,随着长江过江隧道修通、沙湖大桥建成,交通网变得通畅,友谊大道逐渐成为武昌的主要交通干道。

道路是城市的筋脉,近年来,武昌区交通基础建设亮点纷呈,岳家嘴立交、武汉大道、公正路、复兴路、白沙洲高架、珞狮路高架、东湖隧道、临江大道相继建成并通车,以及众多断头路、连通道的打通和建成,武昌路网逐步完善,武昌交通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由此带来的是市民出行更加便利、商圈网点更加繁荣、老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据不完全统计,武昌区结合市政道路建设,打通了惠安路南段、新河路、沙湖大道南段等38条微循环道路;近5年间,武昌区新建临江大道五期、和平大道文化宫段等80余条道路,改造20余条道路。于此同时,通过“平改立”建设机械立体停车库、绿化用地复合利用建设生态停车场、利用闲置空地建设平面停车场、结合幸福社区改造新建停车泊位等方式,有效缓解停车难题。

内沙湖公园

水·净

内沙湖从黑臭回归清澈

生态建设 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行走在内沙湖公园的亲水平台,水清鱼嬉,粉色的睡莲花随风摇曳,湖景宜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沙湖旁共有新生路、前进路两个泵站,仅具备调节功能,由于暴雨期间大量雨水和城市污水汇入。那时内沙湖水体黑臭,湖泊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居民多次投诉湖泊环境问题。

内沙湖因粤汉铁路的修建而从沙湖分离,属于中心城区的小型湖泊。2008年至2011年,武昌区修建内沙湖两闸连通工程(前进路泵站闸口至新生路泵站闸口),杜绝污水入湖。两年后,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内沙湖启动湖泊生态修复的工程示范。据悉,内沙湖的生态修复工程以外源截污为前提,以水生植被构建为主要内容,以鱼类群落调控为主要手段,目前水质稳定在三类以上,治理成效显著。

武昌滨江滨湖,拥有22.7公里的长江岸线和7个大小湖泊。早在2011年,该区便启动内沙湖、四美塘生态治理试点工程,并在全市率先成立区湖泊维护站。随后该区深入推进“四水共治”,落实“河湖长制”要求,以问题导向,系统解决疑难复杂河湖问题,推进河湖水质持续改善,全面修复提升河湖水生态。如今,武昌区以迎军运会6个水体,即巡司河、董家明渠、沙湖港、罗家港、水果湖、楚河治理为重点,推动全区所有河、湖、港、渠的水质提升。

晒湖道路改造

武昌区水务与湖泊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武昌区已健全覆盖全区所有河湖的“三长三员”工作体系,给每一条河湖明确了河湖长、河湖警长、督查长、技术员、监督员、保洁员以及河湖长助理。并将河湖长延伸到社区一级,实现三级河湖长全覆盖。截至去年年底,该区共设立三级河湖长65名,其中区级河湖长15名、街道河湖长22名、社区河湖长28名,各个岗位各司其职。

为进一步提升河湖周边综合环境,打造高质量的湖泊景观,让居民群众能够“看水、亲水、嬉水”,武昌区在完成“一河(湖)一档”基础编制工作,同步实施“一湖一策”“一湖一品”工程,以沙湖、紫阳湖为试点开展“大湖+”建设,深入研究探索“大湖+”模式,从“大湖+”环境保护、“大湖+”产业创新、“大湖+”社会建设等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努力打造全市“大湖+”、先行示范,营造人水和谐共生的河湖生态。

策划: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

撰文:叶子兰 刘金峰 况昕昀 周亮武 何琴

摄影:陈卓 郭良朔

【编辑:付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