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幅金奖之作如何诞生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成功的艺术家谈得更多的常常是理念和情怀,而不大愿意公开自己创作的秘密,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手法、步骤和诀窍。湖北美术学院的许海刚老师却与众不同,他专门出了一本书,谈自己如何用3年时间画一幅画并获得全国美展金奖。

全国美展(“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主办,是我国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每五年举办一次。2014年,许海刚的水彩画《亮宝节上的人们》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这是中国美术界的国家级最高奖。

《水彩人物画创作语言研究:<亮宝节上的人们>原创手记》,披露了许海刚的整个构思过程和创作脉络,从进入藏区的火车票,到借宿的藏区人家,再到一系列写生草图、手稿和笔记,一概收入书中。

书里当然也有理念和情怀。比如:“2012年的春节我专门深入到甘南,在那里,各处繁多的节日活动让我目不暇接。展佛节、亮宝节、劝善法舞、酥油灯节等等,一个接着一个。其中,以碌曲县西仓寺的亮宝节尤其具有特色。在亮宝节这一天,藏族同胞会把自己家最值钱的物品和最漂亮的衣服穿出来,相互的欣赏。其间有部落巡游表演,部落选出的英俊年轻男子穿皮装,挂珠宝,持枪佩刀,神采奕奕,迈着大步,领着族人绕寺而行。待巡游部落回到大经堂时,广场上神秘的法舞闻号而起,围观者人山人海。这里的一切民俗、服饰、头饰、腰带、珠宝,哪一样都是难得一见的奇景,每一张画面都会让人炫目。我被这里的一切所震撼,有了创作的冲动。”

自上世纪80年代陈丹青《西藏组画》以来,画家笔下的藏文化,总不脱“虔诚、厚重、沧桑、新奇”这8字,许海刚却独辟蹊径:“我想通过《亮宝节上的人们》,让大家改变以前很多美术作品中所描绘的有些苦涩和脏兮兮的藏族同胞的形象。看到他们干净漂亮,甚至有些贵气。而且通过对群像中每一个个体生动神态的细微刻画和由每个个体构成的高原般的雄浑感,象征一种精神性。”

书里也有从艺人士必须处理的一些“俗事”,比如报奖评奖。许海刚倾力完成作品之后才看到全国美展的申报要求,他的画尺寸不合。许海刚用一种很“笨”的方法来面对这件事:他又一次进入藏区,重新选材,仍以亮宝节为主题,画了一幅构图、人物完全不同的画送评,得奖的正是这第二幅画。

书里最重要的板块,则是创作步骤和工作方式。从多张草图,可以看出画家如何在各种布局构图中取舍;一张标了数字的手稿,则讲述了如何从上千张照片中一一遴选人物,将他们组合到一起,“请”入画框。

还有具体的画法。比如如何画女青年身上的珠宝:“A.深镉红淡淡地画出亮部,要空出高光。B.有些用镉橙或镉黄加浅贺克绿画,有些用不同浓度的深镉红画。C.趁湿画出珠宝上的一些纹理。”

然后是皮袄羊毛的作画步骤:“A.用清水打湿羊毛部位,钴蓝加群青趁湿画暗部。B.用凡代克棕趁湿轻松随意地点在刚画的冷色上,让其自然融合。C.用深色趁湿深入。D.干画法作细节刻画。”这里每一步都配了照片,俨然教学课件。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亮宝节上的人们>原创手记》也是在“亮宝”,是在讲一个寻宝人如何深入宝山、取回宝藏的故事。




(作者:作者李煦编辑叶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