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倾情讲述“武汉70年沧桑巨变”

从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到如今仍在发挥余热 初心不改助力城市腾飞

老干部参与《我和我的祖国》音乐快闪拍摄活动,歌声响彻东湖绿道

千名老干部参观考察军运会场馆,为武汉城市建设点赞、助力

武汉市启动老干部正能量大讲坛“千人千场”活动,首场宣讲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马旭先进事迹

全市离退休干部“为军运助力·让快乐相随”趣味运动会成功举办

清洁家园,老干部在行动

老干部回望改革开放40年

全市离退休干部“增添正能量·展示新风采”太极拳(剑)比赛场上,一招一式尽展“银发魅力”

老干部积极参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史国史知识竞赛,抢答环节氛围热烈、精彩频现

长江日报5月28日讯  每年5月16日,武汉人都会回望1949,因为70年前的这天,人民解放军挺进汉口,宣告武汉解放,武汉迎来了新生,这是人民武汉的起点。弹指一挥间,沧桑70年,武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栉风沐雨,武汉的每一个脚印、每一幅蓝图,都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缩影;70年春华秋实,一代代武汉人接续奋斗,汇聚起一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70年砥砺奋进,今天的武汉,正以全新、挺拔、傲然的姿态,朝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努力奔跑。

今年4月25日,武汉市委老干部局举办新成就全市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一场“我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调研座谈会引起了老干部的热议,他们倾情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武汉解放70年来的沧桑巨变;5月18日,武汉市委老干部局举办离退休干部形势报告会,会后,几位老干部也对新中国及武汉70年来的新变化抒发了感言,作为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书写者、记录者,老干部们有感而发,回忆了峥嵘的岁月,感悟了奋斗的激情,抒发了爱党爱国的赤子情怀。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与共和国同龄,他们在新中国成立70年、武汉解放70年的年轮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奉献了自己的芳华,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70年,见证一座城市的成长;70年,他们自己的人生也正是一本与时代共进的大作。

如今,他们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他们仍在发挥自己的余热,初心不改助力城市腾飞。

从家乡长丰村看武汉巨变

长丰村位于硚口张公堤以南约两公里处,是由人工在平地上挖土形成的东西向十里长土岗,岗上分八个湾子住人。汉南区老干部张浩元就是在这个村子里成长起来,他这样评价自己的村子:解放初,湾子北为稻田,湾子南是取土建岗后形成的长港,港是原生态,港的南面是旱地,主产黄豆高粱。70年后的现在,已经看不到解放时的丁点痕迹,真是天翻地覆,旧貌换新颜。

张浩元说“滴水见太阳,幸福全靠党,我的家乡长丰村的巨变,就是新中国七十年辉煌的一个缩影”。

“住、饮、炊、行、穿、医、学、食”,张浩元从这八个方面声情并茂地细数着这些年村子里点点滴滴的变化……

“想当初满湾尽是破茅棚,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雨停了屋里还在滴滴答答;改革开放后家家户户住上楼房,现在城中村改造接近完成,大家又住上了电梯房,户均面积400平方米以上”。

“想当初吃水全靠湾前塘,九成以上农户买不起明矾,每家缸底都有污泥赃物;看现在,50年前就吃上了武汉市的自来水,随着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用上了不同类型的净水器。”

“直到解放初,相当多的家庭因缺钱买煤炭,只有烧未干的杂草,因而造成‘炊烟起泪涟涟’的情况,不少妇女得了眼病;1990年开始,全村用上了煤气,现在天然气、家用电器早已普及”。

“我们那里地是粘土,雨天稀泥粘性强,我小学4里地初中10里地,雨雪天饱受行路之苦;后来普及了自行车,现在更不得了,公交、地铁、的士十分便民,全村户均轿车超过1辆”。

“那时候湾里七成以上成人难得有没补丁的衣裤,冬季能穿暖和的为数不多,有的人打赤脚是常态,一双布鞋都舍不得穿;现在偶尔看到年轻人穿破裤子那是赶时髦的新款,高档皮鞋哪个没有?”

“解放前,谈不上医疗,那时候湾里平均寿命不到40岁,后来通过送医下乡、合作医疗,到现在全民医保,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近80岁,人生70古来稀变成了70岁只是小妹和小弟”。

“解放前,读书是极少数人的特权,农民基本是“睁眼瞎”。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开展扫盲运动,政府很快成立了小学,后来普及了初中教育,现在全村平均文化高中以上,高级职称不乏其人”。

“解放前,汉口排水能力差,村里十年有六七年淹水,穷人常常靠野菜鱼虾、荞麦萝卜等充饥,大人小孩普遍营养不良,现在,温饱早已无忧,转而需要通过科学饮食来预防‘富贵病’”。

七段难忘经历见证城市成长

青山区老干部刘树禹本是东北人,四岁随父母从鞍钢到武钢,在武汉一呆就是62年,她说,“我和武汉一起成长”。他力赞可爱武汉,在回顾武汉发展的70年历程中,动情讲述了七段难忘经历。

“八十年代初,我和弟弟送舅舅到武昌火车站,返回时公交车已收班,我们走到武昌三层楼已经晚上11点了,没办法只好找了一家旅馆住一晚。如今公交车晚上12点才收班,全市公交线路数不胜数,地铁贯穿全城,出租车满街跑,再也不愁出不去,回不来了”。

“1995年长江二桥通车,单位组织我们上桥参观,当时二桥上热闹非凡,大家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然而2008年天兴洲大桥、2012年二七大桥、2016年鹦鹉洲大桥通车已经没有多少人上桥参观了,因为武汉建桥的速度太快了,武汉现在已是名副其实的桥梁之都”。

“1995年以前,我从青山到汉口购物,乘车过长江大桥要经过六个城区,耗时近两小时,有时需要坐轮渡再步行。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购物后还能去附近的酒店餐厅品尝美味佳肴,青山区近几年也建起了多个大型综合商场,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还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到东湖,姐姐带着我步行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东湖鲁迅广场,我像过节一样兴奋。那时候,青山区只有一个青山公园。而现在,青山区已经建有七座公园,全市大小公园随处可见,连绵20余公里的江滩公园、美丽东湖百余公里的绿道,中外游客无不赞美”。

“1981年我结婚时,单位分了19平米的房子,还是团结户。改革开放的后几年,单位盖了新房,我分了一套49平米的独门独户住房,21世纪,我购买了113平米的高层住房。如今,像我一样许多武汉人的居住条件都得到改善,人们安居乐业,生活祥和充实”。

“有一次我骑单车到光谷,沿光谷大道和高新大道七转八转竟迷了路,那时候我真正感知了东湖高新区的大。然而曾经的荒郊野岭,现在已成了举世闻名的光电子企业集聚区,容纳近千家高科技公司”。

“2017年,我参加了德法意瑞四国游。第一次踏上欧洲国土,从最初的好奇到不以为然,中国的繁华程度不比欧洲四国差,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灯光秀,与武汉两江四岸的灯光秀比起来,差了不止两个档次”。

刘树禹虽然已经退休,但他目前仍在担任冶金街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同时还被聘为楼宇经济党建指导员。笔耕不辍的她先后撰写了五篇论文、多篇调研报告及对武汉发展改善的一些建议材料。刘树禹在发言最后说,我由衷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武汉的发展进步而骄傲和自豪。我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努力为腾飞的武汉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弹指一挥间 天堑变通途

武汉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伴随着“万里长江第一隧”过江隧道、武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全面覆盖,武汉的交通进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

东湖管委会老干部沈秀芝对此感触颇深。沈秀芝今年69岁,几乎是和新中国、大武汉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她对武汉交通的变化有着最大的感触。

她说:“七十年代初,住在汉阳的我被分配到东湖风景区磨山园艺场工作,东湖磨山三面环湖一面环山,交通极不便利。我每次回家要走上十里荒凉野僻的坡路,到了车站,也只有15路一路车,每辆车间隔很长,十分拥挤,好不容易挤到了司门口,还要再次转车或是乘轮渡才能到汉阳。从单位到家要折腾几个小时,第二天上班早上天不亮就要出门,赶回单位,晚一点便担心迟到。特别是恶劣天气下,轮渡停航,交通极为不便,这样不仅耽误了时间,也疏远了友谊与亲情。那时候,长江上虽有大桥一座,江面上虽有轮渡数艘,要从武昌到汉口、汉阳,仍觉得相隔十分遥远。”

而今天,她列举着武汉交通发展的巨变。从主要靠步行,到拥有第一辆自行车,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从长时间排队只为搭上一辆公交车,到如今手机一开就能叫到网约车。如今武汉的江面上架起了十余座彩虹,江下贯通了江底隧道,轨道地铁,汽车、火车、轮渡畅行无阻,从武昌到汉口不再觉得遥远,不再觉得累,不再害怕起风下雨下雪,大大缩短了旅途时间,增进了亲情、友情以及感情,如今天堑变通途。

很多人说,在没有长江大桥的年代,在大武汉还不是大武汉的时候,武汉人交通全靠走,过江靠轮渡,运输靠码头……

自从“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的交通才不再局限于三镇,而在两岸,从此,武汉人才敢说,我们是大江大湖大武汉!

法院退休干部吕胜林专门以“桥”作了一篇文章,引起共鸣。

他说:武汉从长江上未有过桥,到九桥雄踞,这一切都发生在建国后的70年里。这70年,跨越了人类历史数千年。70年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长江上建桥的梦,我们实现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伟大更辉煌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弹指一挥间,天堑变通途。

撰文:徐丹 祝丹

老干部的新贡献助力武汉奔跑

武汉的老干部们是武汉风雨70载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们曾经年轻,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一批“武”字头企业从诞生到成长,有他们的青春留痕;他们曾经年轻,天堑变通途,飞架在长江之上的一座座桥梁,有他们的汗水浇筑;他们曾经年轻,紧跟党的步伐,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无畏前行,让武汉一次次有力“发声”,有他们的齐心协力。武汉的70年,也是他们的70年。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是老干部们所秉持的信念,像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王争艳这样退休前做什么、退休后依然做什么的老干部大有人在。市水务局的退休干部孙明明在工作期间先后获得湖北省水利厅评选的先进工作者、武汉市委市政府颁发的1998抗洪抢险积极贡献奖等诸多荣誉。退休后,大到为“四水共治”献计献策,小到进社区进行节水宣传、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到江滩清理垃圾、为群众营造良好游乐环境,她参与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和水务事业相关。孙明明说,做了一辈子水利人,退休了干不了什么大事了,但是参加单位组织的志愿活动,搞搞宣传,捡捡垃圾,她还是干得了的。

从干部到老干部,多的不仅仅是名称上的一个字,还有他们的奉献。除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专长外,老干部们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在城市建设上,将正能量汇聚到城市的发展中。

1998年的新洲区凤凰镇,没有一条完整的公路,没有自来水厂,是武汉市“十大贫困乡镇”之一;当时一位老干部挂点帮扶凤凰镇,这一干就是20年,退休也没能改变他的坚守,因为这里有3万名他时刻挂念的“亲戚”。这位老干部说,“退休以后我们无职无权,也更没有什么资金。我要到凤凰镇去,我不可能带着资金、带着项目去给他们解决问题, 所以我只是带着感情——对老区人民的感情下去调查研究,反映他们的要求,解决他们前进过程当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他也是老干部助力精准扶贫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武汉目前有百余名老干部活跃在扶贫第一线。

针对水污染防治,老干部也在行动。116名老干部“基层湖长”志愿者、25个“银发护湖队”守护着百湖之市。由82岁的刘智修老人带领的“银发护湖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队员从最初的8人增加到如今的100余人。队员们每天提着小桶、拿着夹子,在鲩子湖畔清理垃圾。身为“银发护湖队”队长,刘智修说:“我的队伍,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

武汉的2019,将迎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老干部们翘首以盼,纷纷表示要当好“宣传员”“联络员”和“志愿者”,争做军运会的“银发大使”。

【编辑:彭向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