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不要被“大忽悠”迷了眼 | 长江评论

营商环境的优化,不能靠放低门槛,不能被各种“大忽悠”“伪创新”开大中门。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京

河南南阳“加水就能跑”的水氢车事件在持续发酵。虽然青年汽车集团董事局主席庞青年现身对此进行解释,但未能消除网友的质疑,还有业内人士更认为“价值不是特别大”。

打造这款水氢发动机的青年汽车集团的大量污点劣迹浮出水面:曾卷入“骗补”车企名单,吃了工信部的行政罚单;在杭州的公司已进入破产程序,且已无债务清偿能力……除了河南南阳,这家企业还曾“踏足”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石嘴山、浙江萧山、浙江海宁……企业走到哪里,“大饼”就画到哪里。

青年汽车的水氢燃料汽车。(网络图片)

据媒体报道,青年汽车的南阳项目总投资83.16亿元,其中南阳市政府平台出资40亿元,这真是一笔大买卖。

照理说,水氢车这么一个新能源项目的落地,连普通高中生都能看出其中的转化难点和性价比疑问,政府看不出来吗?庞青年的斑斑劣迹,连普通网友百度都能查到,政府查不到吗?一项高达83亿余元的投资,竟然连国家相关资质都还没拿到,政府这么天真吗?

查阅庞青年的“创业史”,发现他的福地多在三四线城市,难道有什么共通点吗?

更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当地政府的风险防控意识被招商引资的强烈渴望压倒,因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某些完全不应该被忽略的问题。

对政府而言,在招商引资的焦虑和政绩冲动的裹挟下,急迫地需要有“大手笔”提振自身经济发展的声势,尤其是希望有着新能源这一“高大上”名号的企业上马,从而成为自己招商引资的政绩。至于何时形成转化,何时能够落地,则不在优先考虑的范围之内。企业则抓住了这样的心理,而且看重政府能够提供的种种优惠政策和补贴。就这样,当地政府和企业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合谋”关系。本是二者各取所需,一拍即合,结果却经不起最起码的推敲,弄成了一出闹剧。

对于城市来说,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福祉,都要靠发展。渴望加速发展的愿望正常,也值得肯定,无论城市体量大小,发展程度如何,都是如此。招商引资更是一种实现发展的必要手段。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这样的选择题背后,折射的是发展观和政绩观的问题。

如今,各地都在讲营商环境。但营商环境的优化,不能靠放低门槛,不能被各种“大忽悠”“伪创新”开大中门。

【编辑:符樱】

(作者:杨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