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战士魏功伟:所有人都把命豁出去了!

70年过去了,如今,当年近九旬的抗美援朝老战士魏功伟再忆起战场上无畏的英雄战友,老人依然心潮澎湃。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幕幕依旧铭刻在心。

魏功伟原籍四川内江县人,1950年4月参加第29师卫生训练队,时年16岁。他作为师部卫生员于1951年3月入朝,参加过第五次战役、反细菌战、上甘岭战役。

魏功伟在看当年的立功证明书。记者刘晨玮 摄

在上甘岭战役中,他身在一线战场后方的上甘岭獐谷救护所,负责护理伤病员、制作换药敷料、绷带并进行消毒灭菌等工作,荣立三等功一次。在朝鲜的3年间,他背着医药包冒着生命危险救护战友。

“所有人都把命豁出去了!”魏功伟回忆起29师里牺牲的一对姐弟战友——姐姐廖先淑与弟弟廖先富。

廖先淑入伍前是四川资中县一所医院的护士,胞弟廖先富入伍前还在中学读书。

1950年秋,廖先淑从医院被特招入伍,成为志愿军女护士。廖先富看着姐姐参军,也坚决报名参加了29师第2期卫生培训队,结业后,被分在药房当调剂员。1951年3月,姐弟俩随第29师后勤处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提起廖先淑,魏功伟在卫生科当防疫员时和手术组的战友们时常碰面,他对廖先淑的印象十分深刻。她个子不高,圆脸配着大眼睛,聪明伶俐,战友们给她起了“小胖子”的昵称。

廖先淑入伍时不满20岁,背着手术器械包在夜晚行军中,和男同志一样泅渡江河,从没掉过队。卫生科的战友们都将她当自家姐妹看待,对年仅15岁的廖先富更是照顾有加。然而,在踏入朝鲜战场第7天,廖先富遭遇敌机轰炸,不幸牺牲。

面对胞弟的牺牲,廖先淑悲痛万分,却也异常坚强。她与战友们在河边坡地上掩埋了弟弟的遗体,擦干眼泪,晚上又背起炒面、装备跟随部队继续行军。

魏功伟对廖先淑的工作能力赞不绝口。在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中,大批伤员陆续被送来收容所,廖先淑负责手术器械的保管、消毒,积极配合医生手术工作准确无误。术后,医生们都去休息时,她还要清洗、擦拭手术器械,夜以继日,条件艰苦,工作强度极高,她从没叫一声苦、一句累。

两年多的战场生活艰苦卓绝。物资供应短缺时,棉衣改做单衣穿,虱子多用火烤、开水烫;炒面吃尽,挖野菜充饥;夜行军风雨无阻,天亮前就地野营;驻地自建防空洞,敌机随时轰炸扫射时,首先安置好伤病员防空,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再多的困难廖先淑都挺了过来。眼看就要胜利了,她却没能亲眼看到。

1953年5月的一天,魏功伟在师部卫生所驻地亲眼看到几架敌机轮番轰炸地面目标,一阵狂轰滥炸之后,传来噩耗:收容所遭敌空袭3死4伤,其中有他的战友廖先淑头部中弹身亡。

姐弟俩同时期牺牲在朝鲜战场,让战友们异常痛心。再忆往事,老人眼中泪光闪烁,“大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们俩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朝鲜”。

“常叹朋俦未同归,英魂长眠异国山。”这是战友张立志写下的诗句,表达着他们对牺牲战友的怀念。

魏功伟告诉记者,廖先富牺牲后,战友查栋材给他的墓地做了记号。1954年5月,部队奉令回国。查栋材暂留朝鲜,把烈士遗体转移到朝鲜各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重新安葬。查栋材“记得一清二楚”的廖先富墓地却不见踪影,询问当地老乡,才得知可能是1952年被洪水冲走了。

战友们只能在河边拾几块石头,用白布包好装进棺匣,在标准墓碑上刻着“廖先富之墓”,以此寄托哀思。廖先淑烈士的遗体也被转移到了志愿军烈士陵园,两个年轻的生命从此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

魏功伟向记者回忆了在上甘岭战场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送来了慰问信、慰问品。每人一个慰问袋,内有特制的搪瓷茶杯一个,上书“献给最可爱的人”。魏功伟展示了其多年的珍藏:一张丝织手巾,印有“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文字,还有一枚和平鸽纪念章。

魏功伟的纪念章及立功证明书。记者刘晨玮 摄

回国后,魏功伟前往军医大学深造,长期在部队工作直到退休。

多年前牺牲的战友们始终在他心上,无法忘怀。2007年,魏功伟与老战友们制作了一本《老战友回忆录》纪念册,集纳了60余篇文章和200多张照片,作为对峥嵘岁月及生死情谊的纪念。如今,书中的主人公有些已经辞世。

魏功伟希望纪念册能永远保留下去,“让后人知道我们是怎样的人,知道抗美援朝的战士们曾经付出过什么样的牺牲”。

(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实习生封思彤 通讯员张莉)

【编辑:赵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