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士讲述“我在武汉这些年”,把武汉故事分享给世界

12月7日,“我在武汉这些年”——外籍人士“家在武汉”故事分享会在武汉国际传播中心举行。韩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河成柱、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文化专员裴诺、韩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文化领事朴祥镇,省市友协、市委宣传部、市出入境管理局、外国驻汉机构的代表,在汉国际友人,以及8所在汉高校留学生约150人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长江日报记者陈亮 摄

本次活动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长江日报社、武汉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武汉国际传播中心、武汉发布承办,武汉市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岚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协办,旨在搭建平台让外籍人士分享自己在武汉工作、学习、生活的精彩故事,助力武汉提升国际化水平。

现场播放视频回顾了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十年来的精彩瞬间,“啄木鸟行动”英文标识规范活动、在汉外国友人迎春竞走、国际儿童节嘉年华、黄鹤楼外籍志愿者选拔活动、国际少儿视觉艺术展、端午文化体验活动等画面,让到场的不少嘉宾回忆起美好的过往。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了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成为了讲武汉故事、传播武汉声音的新生力量。

故事分享环节,多位外籍嘉宾依次上台讲述自己的“武汉故事”。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在不同领域工作,但都把武汉当作自己的家,是这座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一个个扎根武汉、蓬勃生长的故事,充分展现出外籍人士把武汉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作为一个“武汉人”关心支持武汉的建设与发展、参与见证武汉的进步与变化。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赢得了中外观众的阵阵掌声。

现场,江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大学等高校的留学生带来了精心准备的印度舞、诗朗诵《你是我的路》、合唱《黄鹤楼》等节目,为观众呈上了一场动情的表演。

据悉,2012年4月,武汉市政府正式启动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涉及政府公共信息发布、出入境管理、外籍人士子女就学等十六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不断改善涉外服务环境,增强外籍人士在汉工作生活学习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作为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的一部分,中部地区首份英文报《长江周刊》也于2012年面世。伴随着“家在武汉”工程,长江日报社逐步成长为武汉国际传播的主流力量。2023年,改造升级的武汉国际传播中心全媒体矩阵全新亮相,把武汉的故事讲给世界听,让武汉声音抵达各大洲,让更多的外籍人士了解武汉、读懂武汉、爱上武汉。

武汉长江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任安武(美国):

我和家人经常骑车到公园野餐

我和家人非常享受生活在武汉的时光,经常骑车到武汉各个公园野餐。

武汉太大啦,地铁和高铁都很高效方便,假设将来离开武汉,我最怀念的是武汉发达的交通,在武汉生活的点滴,比如锅盔非常好吃,周六吃热干面,周日吃包子,每天不重样,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温暖的记忆。对武汉了解越多,就越喜欢武汉,认可武汉。

武汉瀚盛光华文化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任途(巴西):

我在武汉13年见证中国迈向共同富裕

武汉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是创业热土。武汉有成为中国未来、世界经济未来的潜力,因为武汉有高密集人才。我正在武汉寻找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汉生活13年,这是一个见证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历程,也是见证中国从脱贫向共同富裕迈进的历程。亲眼目睹这些变化我很骄傲。

华中科技大学留学生柯雯(加蓬):

“每天不一样”是武汉的精髓

我爱武汉,这里的人、食物、风景就连天气都是那么可爱,周末我通常会和朋友们在风景优美的东湖磨山进行徒步。

“武汉,每天不一样”是这座城市的精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武汉基础设施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我们这些外国人选择定居这个城市。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加力布(孟加拉国):

我,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小小案例

“一带一路”不仅可以促进相关国家经贸往来,也为其他国家学习中国发展经验搭建了一个大平台。这方面也需要大量人才。

我自己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和传播者,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武汉康礼高级中学教师玛侬(法国):

从友善的武汉人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武汉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一开始,语言不通对我来说是在这座城市生活最大的挑战,只会说“你好”“谢谢”,但武汉市民的友善让我感到十分幸运,尤其体现在坐的士和在商铺买东西的时候,武汉的士司机会热情地用中文与我聊天,就像是在上短期中文课一样,这让我的中文提升不少。

(长江日报记者范婷婷 胡蝶 吴婕 鲍若乔 邓小龙 通讯员李高婧 何智超 李艳 实习生孙嘉蔚)

【编辑:王戎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