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口技术到自主研发,父女俩把家族企业带成“隐形冠军”

一卷卷如同白色布匹的高分子防水卷材,经自动化设备切割后,再由设备自动打包成卷。它们将被发往全国各地的地铁施工现场。

4月11日,长江日报记者随武汉市恒星防水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星防水)总经理张卫进入生产车间时,这里正呈现着一种热气升腾的生产场景。

张卫说,公司生产的防水材料,目前已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全国21个城市的100多条地铁线上。

一家武汉的家族企业,如何成长为垂直领域的“隐形冠军”?张卫给出答案:敢想敢干,不断创新,闯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张卫(右二)带领团队参加国外展会。

“不冲一把,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2011年,25岁的张卫留学归国,有着工商管理专业背景的她进入父亲创办的恒星防水,担任总经理职位。

进入公司,张卫发现此时的恒星防水仍延续着原有的经营模式,生产市面上最常见的SBS防水卷材,产品仅供应湖北市场,“虽然有一定销量,但利润较低,产品也没有品牌知名度”。

在全国多个城市走了一圈,张卫决定将产品转型升级:用已有的资金改良设备、改进配方、优化流程、提升技术,并着手创建营销中心。“那个时候,只要国内外有防水方面的展会,我都会去参加,这样可以更方便了解行业动向。”张卫说。

机会来了!

2011年,张卫在与经销商的一次沟通中,偶然了解到天津地铁正在进行防水项目招标,她有些心动,“虽然说地铁防水的要求很高,但我还是想去试一下,即使不行也能知道差距在哪里,找到改进的方向”。

这么一个小小的家族企业,怎么可能拿到地铁建设这样的大项目?张卫的想法当即招来公司决策层的质疑之声,但她还是决定迈出这一步。

凭借着产品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力,恒星防水成功中标。

张卫说,那时很多传统企业都在扩大普通防水材料的规模,地铁防水这块的竞争并不激烈,参与投标的企业也只有几家,“如果不冲一把,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天津地铁项目投标的“意外惊喜”,让张卫专注地铁防水产品生产这条路。

白色高分子防水卷材生产车间。

“壮士断腕”砍掉300多家经销商

承接了天津地铁这样的项目,本应是为公司贴上了一个“金色标签”,但客户却不见增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通过大量的市场走访,张卫发现恒星防水当时依靠经销商的销售模式存在问题:销售出去的产品后续如何施工,施工过程中有没有掺杂劣质产品,这些都无法把控。此外,经销商赊款拿货已成为行业通病,资金周转压力也让企业头疼不已。

2013年,张卫的心中有了一个想法:“砍掉”300多家经销商,将公司沿用多年的渠道销售模式改为直销模式,并选择有资质、有经验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以此来保证品牌在市场上的口碑。

作出这样的决定,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我当时的心理压力也特别大,毕竟这个庞大的经销网络是我父亲付出多年心血积累下来的。”张卫说。

张卫最终还是顶住了公司决策层的压力。

经销网络的“消失”,使得公司销售一度受到影响。但此后发生的一切验证了张卫这个决定的正确: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经销商拿货的价格越压越低,多家武汉本土的防水企业承受不住压力倒闭。张卫说,被恒星防水“刷掉”的经销商中,相当一部分在竞争中倒下了,“而我们却靠着产品品质、口碑和自有的销售团队一步步扩大市场,并且完全打开了地铁防水的新赛道”。

2013年,张卫在公司成立了国际事业部,带着产品走出国门。截至目前,恒星防水的产品已出口至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张卫说,起初对她的做法不太理解的父亲也认可了她的做法。

恒星防水研发中心。

“吃灰”两年的进口设备成企业转型“功臣”

采访中,张卫讲述了一个进口设备“吃灰”两年的故事。

2013年,张卫去国外参加防水材料展会时,看到很多国际先进企业已经在使用高分子防水材料,而国内大多使用的还是沥青防水材料。相比之下,高分子材料更加环保,防水性能更强,使用年限更久。

此时,国内正是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的全面建设时期,潜心地铁防水项目赛道的张卫作出判断:这种高分子防水材料必然会成为国内地铁防水的主导材料。

彼时,国内高分子材料的市场尚未打开,市场前景不明。但张卫还是拍板,花费数百万元进口了一台设备,恒星防水成为湖北省内首家具有高分子防水材料生产能力的企业。

此后,由于高分子防水材料在价格上要高出传统防水材料一倍,恒星防水迟迟没有接到项目订单。张卫说:“我当时自己也在怀疑,我的判断错了吗?”

两年间,张卫不是在国内外参加展会,就是在奔赴各类行业会议现场,了解行业动向,父亲更是笑称她为“会长”。

通过各种行业动态,张卫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她在等待那台“吃灰”设备派上用场的那一刻。

2015年,苏州地铁发布防水项目竞标,正因为拥有高分子防水材料的生产能力,恒星防水成为有资格参与竞标的两家企业之一,并最终成功拿下项目。

同年,恒星防水接到武汉地铁3号线防水施工的订单,那一年起,恒星防水参与建设了武汉地铁每条线路的防水项目。

恒星防水生产园区。

从“拍脑袋”创新到以应用为导向创新

北京地铁、上海地铁、深圳地铁……随着地铁项目业务量的增大,不断突破并使用新技术成了摆在恒星防水面前的首要问题。

张卫说,国内多条地铁用到恒星防水研发的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材料。

这款防水材料可以简化作业面基层处理的难度,将原有防水施工工时缩短了三分之一,是建筑防水施工更优化的选择。

这种自粘防水材料的研发,源自施工单位的一句抱怨。

张卫回忆,在一次与施工单位的沟通会议上,听到一句“防水材料前后各有好几道流程要做,施工时间太长了”的抱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卫带着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科研人员着手进行材料研究,并不断向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请教新的材料和技术,最终研发出了多款新型防水材料并申请专利。正是因为这些新材料能够简化施工流程、提高施工效率的特点,让恒星防水在后续的项目竞标中占据独特优势,拿下了更多地铁防水项目。

“研发一款新材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也失败过很多次。”张卫告诉记者,最开始做研发大多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

她举例:“我发现一款热门的材料气凝胶,它有一定的防水性并兼具透气功能,突发奇想觉得这个原理可以应用到防水卷材上。就拉着研发中心的员工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研发出这个产品,结果这款产品的延展性、抗拉力等其他性能一般,而且成本高昂,并没有被市场所认可。”

张卫开始带着研发团队转变思路,从“拍脑袋”创新到以应用为导向创新,她也开始频繁地换掉高跟鞋跑工地。

“以应用为导向,我们与施工单位、高校、市场营销都保持密切的沟通,紧跟市场方向,研发能解决使用痛点的材料,这是我们保持领先的关键。”张卫说。此外,恒星防水还参与制定了《GB/T35468-2017种植屋面用耐根穿刺防水卷材》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帮助防水行业服务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

“地铁防水项目已经成为恒星防水的主营业务。”张卫说,从当年在天津地铁项目上“冲一把”,到后来参与建设100多条地铁线,通过不断的创新和转型,恒星防水这个家族企业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冲”出一条地铁防水崭新赛道。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田艺伟 通讯员杜唯嘉)

【编辑:王戎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