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凌云: 中国改革开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赵凌云:

        中国改革开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认识“三中全会”在改革开放史中的发展,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我们就此对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赵凌云做了访谈。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赵凌云。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长江日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又一次聚焦于改革主题的三中全会,怎样认识这次全会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赵凌云:202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改革开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中国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做出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这次全会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表明中国以更大的力度和更实的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党领导全国人民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意味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面开启,形成中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稳定预期。

这次全会宣示了改革开放“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宣示了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都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丝毫不动摇的坚定决心。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意味着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强大信心。在世界范围内,很少有哪个国家和政党,持之以恒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清醒和政治坚定,向党内外、国内外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一贯性、确定性、稳定性,表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决不动摇的坚定信念。

凝聚改革共识,塑造发展预期

长江日报:“三中全会”聚焦改革的惯例,有怎样的历史沿革?

赵凌云: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决策开始,我们党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了在三中全会上重点研究和部署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制度安排,历次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和发展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短短20多年时间,我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两方面重要决策:一是做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的决定,二是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推动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时,通过改革开放,找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使改革成为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也正是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以及新时期的工作重心,此后历次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与发展,特别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改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聚焦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会议聚焦价格、工资改革,原则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聚焦经济体制改革,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聚焦农村改革,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聚焦经济体制改革,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聚焦农村改革,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聚焦机构改革,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党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相对固定地通过历届三中全会研究改革与发展,体现了新时期的主题和新时期的特征,凝聚了改革共识,塑造了发展预期。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实现了四个“深刻变革”

长江日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距离“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10多年时间了,这次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怎样认识和把握这10多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和变革?

赵凌云:我们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主要是说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具体来讲,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四个“深刻变革”。

一是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坚持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以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从改革的总体目标、主攻方向、重点任务、方法路径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战略性、指导性的重要思想和重大论断,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是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从前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中期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现阶段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蹄疾步稳、有力有序解决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问题,方向目标清晰,战略部署明确,方法路径高效,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

三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始终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等进程中,制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的关键一招作用充分彰显。无论从改革广度和深度看,还是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改革的实际检验看,取得的重大成就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四是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社会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抓改革就是抓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开创发展新局面

长江日报:改革与发展、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是什么关系,是否有一条可以把握的脉络?

赵凌云:抓改革就是抓发展。从发展角度看,是以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就是推动发展。研究和部署改革,也就是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因而也就是部署和推动发展。

改革与发展相互结合,密不可分,以改革促发展是时代的鲜明特色。党的历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不纯粹是改革问题,也包括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的改进与调整问题。伴随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传统发展战略、发展方式、政府作用、宏观调控也要相应转变,这些都是发展层面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改革促进发展的内在机理经过了一个演变和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改革主要是政策改革、机制改革、体制改革。改革促进发展,主要是通过政策、体制、机制的变革实现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改革促进发展,主要是通过制度优势与制度效能实现的,也就是通过制度优势向发展效能转化实现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伟大成就,直接体现在基本确立了各领域制度框架,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体上看,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是一体统筹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制度运行实践过程的产物,是改革成果、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发展效能在实践中融合转化、高效联动的结果。

总之,在推进改革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始终强调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发挥改革在应对变局、开拓新局中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发挥改革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关键作用。下一步,要发挥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历次三中全会精神与主旨既一脉相承,又在新征程上树立新的里程碑,必将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进一步开创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长江日报记者鲁珊)

【编辑:符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