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高中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30余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襄阳市第四中学党委书记李静始终关注教育领域热点焦点、难点痛点问题,并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
今年两会,李静提出建议:加强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师生信息素养,通过“云校三师课堂”助力县域高中质量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襄阳四中党委书记李静。图/受访者提供
2024年,在李静的倡导下,襄阳四中创办智慧云校,通过“三师课堂”的建设和实施,收到了较好的帮扶成效。远程学校(如县域高中)接入智慧云校后,能同步享受襄阳四中的优质教学资源,涵盖课堂、教研、作业等各方面。教师、教辅和测评全程在线协作。
据报道,以宜城三中与枣阳一中为例,在引入智慧云校一学期后,宜城三中高二云班学生各学科平均分全面提升,期末年级前20名中云班占19席,成绩增长率达90.32%;枣阳一中高二云班总分过“985线”人数从无到有,增至7人,过“211线”人数从17人增至43人。
AI+教育助推县域中学弯道超车
九派新闻:相比传统的县域高中帮扶模式,襄阳四中智慧云校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在实践过程中的成效如何?
李静:传统的帮扶模式主要是双方学校单一的你来跟岗学习,我带去部分名师去听课、评课、讲课,时间有限加上路途遥远,双方活动有限,效果微弱。近年来,襄阳四中紧紧围绕教育均衡发展和县中教育质量提升工作,以师生进步为服务中心,以数字教育为发展跳板,打造智慧云校,以“同步三师课堂”为着力点,以教育教学安排和管理全同步为要求,配合日常指导和监督,彻底解决了单凭个体力量无法落地的问题。云校真正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帮扶校落地生根,带来了较好的帮扶效果。
九派新闻:你在前两年重点关注“提升县域高中办学质量”,今年聚焦智慧校园建设,这些建议之间是否存在理念上的延续性?
李静:我的建议本质上都是希望中小学教育能够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县域高中帮扶的升级版,云校的运作模式让教师深入云端学校的班级进行精准帮扶,全方位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考方式,有力促进了远端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进一步促进教育的智慧化、育人的融合化,带动区域教育共同发展。
九派新闻:当前县域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有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短板。如何确保智慧校园建设促进教育公平?
李静:如何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是一道难题,它不仅关系教育本身,更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步,建设智慧校园硬件设备相对容易,只要当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认识到这种方式的事半功倍,加大相关措施,一定能够让县域高中振兴。相比之下,软件生态的营造需要过程,应该先走出“云校帮扶”模式这条路,先试点,积累更多的数字数据资源,进而查缺补漏,及时更新。
九派新闻:智慧校园建设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是否也需要警惕“技术手段”反而带来新的约束,比如加重师生负担、数据压力过大等?
李静:这方面无需过于担心,任何新技术在推广初期都会有适应期,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规范使用。任何新生事物都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关键是教育管理得当,就能帮助学生更高效率学习,况且学生使用的相关平台资料和数据(比如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都是经过处理相对成熟的,能够合理利用这些工具,反而可以减少重复性工作,让教师专注地教,学生高效地学。
襄阳四中智慧云校双师课堂示范课。图/襄阳四中智慧云校公众号
中小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人工智能教育
九派新闻:你特别强调师生信息素养和人工智能素养的重要性,它们是如何影响县域高中教育质量的?
李静:2025年是开启教育数字化战略新三年行动的起始之年,通过教育数字化行动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必经之路。当前,学校师生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素养,但要学会在海量的信息和资料中选择适合我用的,秉持“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的人才发展思路,通过学生智慧平台和教师教研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师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平台化学习资源,安排学习官驻校进行个性化管理和指导。主讲教师、把关教师、学习官、落地教师、助教教师与技术教师互为一体,分工协作。如此一来,在输出优质资源的同时,学校教学水平也将得到保障。
九派新闻:你提到要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该建议应如何落地,哪些课程或教学模式值得推广?
李静:可以说,现有政策框架已经较为完善,当前的关键是确保落地。各地各部门要不打折扣地落实教育部出台的有关人工智能教育文件,必须保证开足相关课程,并根据各地各校情况,开展一些不与升学挂钩的趣味竞赛活动,激发中小学生兴趣。
九派新闻:部分教育工作者可能对数字化教学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对AI在教学中的应用感到焦虑,你认为如何帮助他们更顺利地转型?
李静: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在前几年的特殊时期,老师们需要在家里给学生上网课,当时很多老师不会上网课,甚至有个别老教师抵触网课,结果在学校大力推动和培训下,在中青年教师几乎是手把手示范中,这部分老师如今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心应手了。而今天,硬件和技术条件更好,相信只要接受并积极学习,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后,我们老师教得会更轻松也会更高效。未来,让机器帮助老师们去做简单、重复、机械的工作,而老师们会腾出更多时间从事更具专业化与个性化的育人工作。
九派新闻:从去年提出的“课间十分钟”建议,到主张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教育质量,你认为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如何平衡校园的“人文环境”与“技术环境”?
李静: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要进一步促进教育的智慧化、育人的融合化,带动区域教育共同发展。当前任务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小学校园首先要重视人文环境的营造,同时也需要加大科学教育,各学段侧重不一样,二者也不矛盾,可以同时进行整合教育布局。
九派新闻:你认为当前教育数字化改革发展面临着哪些困难,如果云校模式顺利推进,你希望3-5年后达到怎样的目标?
李静:当前阻碍云校高质量运行、高成效呈现的主要问题,一是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二是当高品质资源集约化输出带来的爆炸式增长后,面临着瓶颈式发展的难题,这对师生双方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云校的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显著提升县域高中办学质量和水平。希望未来能够持续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让县域学生也能享受与优质学校同步的教学资源。
(九派新闻特派记者 董自能 北京报道)
【编辑:王戎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