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11日讯(记者汪文汉)如何从学校科研的角度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去培育发展好新质生产力?全国政协委员、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给出了建议:从高校科研角度讲,做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在理念、评价、机制和平台四方面下功夫。
全国政协委员信思金。
信思金建议,要教育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切实强化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的理念。要通过政策宣讲、教育培训等,引导科研人员深刻认识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切实增强“产业出题,高校答题”的意识,扭转重论文轻应用、重研究轻转化的倾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从“我能做什么”向“产业需要我做什么”转变,从而紧密结合产业创新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有力解决产业创新发展遇到的技术难题。
信思金建议,要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为导向优化高校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在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结题、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等评价工作中,突显科技成果转化导向,用“指挥棒”引导科研人员增强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立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驱力。同时,还要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等政策,激励科研人员提高以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
“完善提升高校科研人员工程实践能力的工作机制。”信思金认为,高校科研人员对企业工程实践了解不深、掌握不透,是高校科研成果难以快速进行产业化的关键所在。高校要打通校企科技人员有效交流、有序流动的渠道,通过支持教师参加企业工程实训、聘请产业兼职教师、校企互派“科技特派员”、联合建立概念验证中心等,加强更加务实的校企科技交流合作,以此纵深推进产教融合,推动校企科研人员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联合凝练“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并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开展有组织科研,解决产业创新中复杂技术问题。
【编辑:符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