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呼吸的陶粒,让楚河水草安家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4日讯(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王鹏)日前,在武昌区水务和湖泊局支持下,研究人员将一批水草种进楚河里。有趣的是,水草植入的地方是一箱箱的陶粒。

曹梦西老师(左)在楚河河床投放陶粒模块。通讯员王鹏供图

陶粒形如红枣、带有蜂窝状细小孔洞,黄褐色。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副教授曹梦西博士说,这可不是普通石子,而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与秸秆、添加剂按比例混合,经1000℃高温烧制而成。

把这些陶粒装入箱体,种上水草,就变成了一个生态模块。

曹梦西在实验室种植的生态模块。记者金文兵摄

曹梦西解释,亲水陶粒特有的亲水性和多孔结构,使得它们能够将水体的氮、磷、有机质、微量元素吸附过来,为水草生长提供养料。

在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的楼顶,记者观看了曹梦西搭建的水草种植实验系统,只见纤细的苦草将白色的根系紧紧抱住水底的陶粒,青翠的叶片周缘,偶尔冒出一个珍珠状的小泡,稍作停留后,婷婷袅袅升到水面悄然炸开。

江汉大学校园内的清源河,水草茂盛,鱼戏其间。记者金文兵摄

曹梦西说,附着在陶粒上的水草能通过光合作用大幅提升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逐步繁育出“水下森林”,为水底生物提供栖息地。这也被广泛认为是水体修复治理的有效途径。

“现在我们尝试用这种生态模块在楚河这样的人工硬化河床上重构‘水下森林’生态系统。”曹梦西说,未来,楚河有望迎来“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

曹梦西手中的陶粒,恰如促进水生态修复的“魔法石”。通讯员王鹏摄

据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梁勇教授介绍,这种陶粒适用于硬化底质湖泊、水泥底河道的生态修复,目前已在涨渡湖、黄梅内河道进行应用,效果显著。

【编辑:陈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