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16日讯(记者金文兵 实习生石雯露)“特地在临江面开出一扇窗,游客抬头就能看见长江。”6月15日,武汉汉口江滩迎来长江7号主题邮局。设计师张洪博向长江日报记者透露,特意设计的观景窗,就是为了让游客与长江“面对面”。
武汉西藏中学的藏族同学罗布旺姆、旦增罗珍和次旦玉珍(从左至右)参观长江7号主题邮局。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透过这扇窗,来自武汉西藏中学的罗布旺姆、旦增罗珍、次旦玉珍等同学,填写明信片、寄给远方的家人。
长江7号主题邮局工作人员为首日封盖纪念戳。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这间临江而建的“长江7号”邮局,由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简称“绿色江河”)和中国邮政总公司武汉分公司合作运营,既延续了传统邮局的功能,又是传播长江大保护理念和长江文明的一个窗口。
长江7号主题邮局发行的首日封上盖满纪念戳。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10年前,“绿色江河”提议在长江流域11个省市区分别设立1个长江主题邮局,并依次编号。这是世界上首个以河流命名的系列主题邮局。
市民向长江7号主题邮局邮筒投寄《长江》明信片。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2016年,长江1号主题邮局在沱沱河畔的唐古拉山镇建成运营。再加上2022年建成的上海长江11号主题邮局,今年投入运营的四川宜宾“长江4号”、武汉“长江7号”,长江沿线已建成4个长江主题邮局。随后,位于云南丽江、湖南岳阳、江苏南京、安徽安庆、江西九江和重庆等地的长江主题邮局将陆续建成。
市民在长江7号主题邮局拿着首日封合影。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这11个邮局将作为11扇窗,借助互联网把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城市文化和环境状态串联在一起。62岁的杨欣是这场绿色接力的发起人。
长江7号主题邮局有长江流域11个城市的视频供观众参观。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1986年,23岁的杨欣加入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历时175天,完成人类首次全程漂流长江的壮举。1995年,他创建“绿色江河”公益组织,通过义卖自著的《长江魂》筹集资金,1997年建成了可可西里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成为反盗猎的前沿基地,并持续开展生态监测。
在“长江7号”邮局里,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一张“垃圾清零30平,美丽中国我先行”的公益招贴。杨欣介绍,这是今年发起的一个新的公益行动,鼓励公众以30平方米为最小行动单元清除其中的垃圾,并养成这种良好的日常环保习惯。“不一定非得是长江源,非得是长江岸边,只要在身边捡起一片垃圾,就是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
【编辑:符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