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武汉AI新势力︱“珞珈山”里造“汽车神经” ,这群年轻工程师让座椅也能“思考”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23日讯(记者徐丹 通讯员江妍)6月23日,刚结束重庆车厂两周的调试,武汉盛势启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势启创”)总经理黄继军匆匆赶回武汉。过两天,他又要飞上海洽谈新项目。“这就是我们的日常。”他笑道。这家成立仅4年的武汉企业,正在新能源汽车传感器领域快速崛起。

盛势启创办公室。长江日报记者徐丹 摄

传感器就像汽车的“神经系统”,一辆新能源汽车通常搭载有几十到上百个传感器。成立之初,盛势启创在东合中心租下200平方米办公室时,新能源汽车传感器的“战场”还被国际巨头垄断,国产芯片根本进不了供应链。

转机出现在2021年,某头部车厂因国际供应商断货陷入困境,盛势启创临危受命,经客户同意后,采用国产芯片仅用两个多月就完成替代。那批电流传感器装在了7.5万辆新能源车上,一战成名。

盛势启创办公室。长江日报记者徐丹 摄

走进位于武汉经开区的盛势启创武汉总部,六间会议室的名字透露着团队底色:珞珈山、喻家山、马房山(对应武大、华科大、武汉理工)、东湖、太子湖、三角湖。一位年轻工程师笑着说:“这些名字都是我们自己取的,既纪念大家母校,也提醒我们‘爬坡过坎'。”

盛势启创技术人员正在调试产品。长江日报记者徐丹 摄

这支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团队,战斗力却让同行咋舌。“创业初期,10个人里能留下1个就是胜利。”为了说服人才加入,公司开出员工持股条件,提升员工归属感和创造力。去年为赶项目,不少员工们自愿睡在实验室。“军团作战模式”下,他们用3—6个月完成产品迭代,快于行业平均水平。

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40%,专利墙上密密麻麻的60多项发明,记录着这群年轻人的“较真”——技术部门每年KPI就包括“拿下10个发明专利”。

墙上挂满了荣誉证书和发明专利。长江日报记者徐丹 摄

如今,他们的产品批量搭载于吉利、小鹏、岚图、赛力斯等头部新能源汽车,国内品牌覆盖率超80%,最新研发的座椅控制器能通过压力感知自动调节支撑,让转弯时身体也能保持平衡。

从2021年100万销售额到去年超过1个亿,盛势启创快速成长。今年将量产10万件电涡流传感器,未来目标年产500万件,并拓展至机器人、飞行汽车领域。在芜湖筹备第三工厂团队,团队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编辑:符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