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25日讯(记者杨蔚 通讯员白瑾萱)6月25日,武昌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获得全省首个碳普惠中和机关证书,武昌区机关成为全省首个实现碳普惠中和的“低碳机关”。
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对所有设备进行能耗监控。
这张碳普惠中和证书是如何实现的?武汉双碳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诗淼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离不开个人的低碳行为和机关的节能改造。
“此前,武昌区机关职工通过个人开通碳账户,在公交地铁出行、自备购物袋、垃圾回收等低碳场景中累积碳积分。”陈诗淼介绍,招商银行武汉分行根据累计的积分,核算捐赠了422吨碳普惠减排量,成功抵消了武昌区机关今年1—5月的碳排放量,最终实现碳普惠中和。
个人减排贡献积少成多,同时,建成已久、占地面积达1.34万平方米的武昌区人民政府中山路集中办公区,这座“庞然大物”也在积极降耗。
2023年,武昌区将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文体场馆等115家公共机构整体打包,启动能源费用托管工作。
“在武昌区人民政府中山路集中办公区这一标杆项目中,我们通过应用光伏、储能、人工智能服务技术等,打造了充电桩、储能、楼宇照明、太阳能路灯、中央空调、分体式空调、节能器、光伏发电等8项绿色低碳场景,并搭建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对所有设备进行能耗监控。”陈诗淼说。
武昌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获得全省首个碳普惠中和机关证书。栾嘉雯 摄
楼顶,铺满的分布式光伏板供应绿电,地面,储能设施相当于“充电宝”,结合起来补充了机关办公的用电需求。“传统空调设备不仅能耗高,也需花费不少钱来保养,更换成全新的节能机组后,总节能率能到30%以上。”陈诗淼介绍,8个低碳场景力求不浪费额外的能源消耗,经测算,机关项目改造完成后,预计节能率26%,年碳排放减少约246吨。
武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机关项目为标杆,在年底打造一批可复制、可量化考核的低碳应用场景,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助力武昌低碳城区建设。(参与采写:栾嘉雯)
【编辑:陈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