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武汉AI新势力︱武汉这家AI企业教智驾“读懂”路况,方案已用于国内约半数车企

简单容易上手、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数据标注师——带着这样的想法,长江日报记者走进览易(武汉)智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览易”),这家企业为智能驾驶行业提供数据标注、数据采集等服务,方案已应用于国内约半数车企。

但7月1日的探访,颠覆了记者的认知。

览易(武汉)智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张雪娇(图中站立者)和研发人员在沟通讨论平台算法优化的方案。(企业提供)

“AI大脑”能自动完成七成预标注

览易建了座数据“自动化”工厂

一走进位于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新能源研发基地的该企业,23岁的鲁孜荣向记者演示了她的工作。去年,这位智能交通技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入职企业。

画面上,一个由密集点云构成的复杂路口场景中,密布着五颜六色的标注点、线。鲁孜荣点击快捷键,屏幕上自动生成了一条连贯的行驶预测轨迹线,“这是人工智能‘算’出来的,AI还能识别出相应的目标物属性,并标注在旁边。”

如果遇到AI预识别错误时,鲁孜荣会点击手动修正。

3年前,AI标注还需要人工大量“Ctrl+C、Ctrl+V”,如今览易已实现人机协同。

记者看到,标注时,系统还会基于AI算法对历史数据的学习分析给出提示建议。

览易创始人、总经理张雪娇告诉记者,数据标注就是给文本、图片、视频、点云、语音等各种各样的数据“打标签”,标注后的数据可以被AI或机器学习理解。

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中,数据标注师和工厂里拧螺丝的流水线员工没有什么差别。但在览易,其自研的“AI大脑”能自动完成70%的预标注工作。以前人工标注单公里道路场景累到“手抽筋”,现在成本直接降低40%,效率提升3倍。

23岁的年轻员工鲁孜荣正在做标注,这个团队中“00后”占比超50%。(企业提供)

一群00后“数据导演”手持10多个算法模型

为自动驾驶编“智能剧本”

随着目标物体被精准标注,屏幕布满标注信息。这些看似烦琐的数据,正是驱动自动驾驶的“燃料”。

像鲁孜荣这样的“00后”,在企业占比超50%,研发人员占比超70%。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已经给吉利、理想、蔚来等国内大部分车企的自动驾驶系统“喂”过数据了。

该企业由武汉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90后”张雪娇创立,依托该校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科研团队,至今成立不过5年。

览易在业界率先研发出多模态数据智能标注与管理平台,支持点云、图片、文本、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数据融合标注,含有自研数据处理工具20余个、算法模型10余种。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对端到端能力的需求日益迫切,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标注成为‘聪明车’理解场景与智能响应的基石。”张雪娇介绍,现在许多造车新势力都在拼一个指标——“百公里零接管智能驾驶”,“聪明车”要在百公里内应对海量的交通要素,要能“真上路”。

记者了解到,以往,智能网联汽车标注就像“拼图游戏”:传感器每秒生成上百帧画面,标注员只能一帧一帧手动标记车道线、行人、路牌等静态元素,再分别训练单一算法。这就好比让无数“小管家”各管一摊事儿,信息传递有损耗,车辆反应迟钝,遇到复杂路况容易“卡壳”,甚至直接“罢工”。

“览易通过内嵌AI算法的4D标注工具,让标注升级为‘全能视角’。”张雪娇说,海量数据被打包成包含300帧—500帧的“时空短片”,标注员就像导演,要助力车辆AI大脑连贯理解场景,决策不能“断片”,真正趋近人类司机。

企业数据方案已助力某造车新势力“端到端辅助驾驶”上车,消费者反馈很“丝滑”。

工业零件瑕疵、肿瘤病灶、赛事姿态……都是AI的“料”

从卖数据服务到卖数据资产

“2018年时,我国开始发放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自动驾驶非常火,数据标注第一次爆发,该行业此后野蛮生长。”张雪娇说,等到她入场时,小众的数据标注产业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AI不光能“教”车了。在肿瘤细胞研究里,科研人员要标注海量显微镜下的肿瘤细胞图像;金融行业探索新信贷评分机制,判断企业贷款资质、避免“嫌贫爱富”,同样需要数据标注。要得到高质量数据,必须从简单标注转向深度加工。

企业正在进军金融、医疗、具身智能等行业。今年上半年,企业订单数和营收额较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0%和15%。张雪娇介绍,具身智能领域呈现出新的增长点。

未来,览易计划将数据标注资源转化为“活资产”。作为入选“2025年武汉市人工智能企业认定名单”的企业,览易“数据中台”已沉淀超百万量级有自主权的道路、安防等场景数据集,这些合规数据一旦流通,将释放巨大产业协同潜力。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李蓉)

【编辑:陈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