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的7月7日,武汉的夏日街头,涌动着爱国热潮。
从武昌司门口到汉口三民路,从汉阳东门码头到江汉关的钟楼之下,50万武汉民众排起长队,将手中的法币、银圆、铜圆乃至金戒指、旧长衫、孩童的零花钱,一次次塞进献金台的箱子里。这场持续5天的“七七献金运动”,最终募集到100万余法币。
长江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在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当年报纸的铅字、照片的光影、纪录片的镜头,以跨越时空的“全媒体”方式,定格下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壮阔瞬间。
报纸铅字里的爱国“洪潮”
“到献金台去,有钱出钱”
当年报纸。
在位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内,记者看到,泛黄旧报纸影印件上,《到献金台去》《武汉各界踊跃献金三日可得百万元》《献金洪潮弥漫武汉》《武汉各献金台 今日起延期两天》《武汉三镇献金昨圆满结束 献金总额已逾百余万元》等报道清晰可见。
《到献金台去》一文呼吁:“有钱出钱,数目不论多少,都请到左侧献金台。”文中写的固定献金台一共有6个,分别是:武昌司门口,汉口三民路,汉口江汉关右首,汉口世界影戏院门首,汉口中山路水塔旁,汉阳东门码头。献金时间:七月七日、八日、九日三天,每天从上午9时到下午6时。之后因市民捐献踊跃献金时间延期两天,并且武汉大街小巷又增加了十几个流动献金台。
影像里的救亡声浪
四万万人民的呐喊
当年的报纸报道了武汉市民的献金热潮。
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1938年拍摄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留下了这段历史最鲜活的动态影像。镜头里,演讲者站在高台上大声疾呼:“打到最后一人来保卫国土,请大家捐钱帮助前线战士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中国去……”台下人头攒动,《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慷慨激昂。
大人们围着献金台,把硬币或纸币塞进箱子,小孩子来到献金台,把存钱罐里的硬币倒得叮当响。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的献金团深入大街小巷。
照片中的影像留在今天江汉路一带,能看到“中国共产党献金团”的横幅在汽车上展开,汽车就停在亨得利钟表行前。《新华日报》的同仁们举着“新华日报义勇献金”的标语,加入献金的人潮中。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杜志章表示,“七七献金运动”是以武汉为中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规模民众捐款活动。它有力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形成一首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史诗,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与爱国情怀,向全世界传递出中国不会灭亡、抗战必将胜利的强烈信号。
87年过去,50万武汉民众排起的长队、木箱里沉甸甸的捐款、街头回荡的爱国歌声,早已刻进民族的记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奔流。
(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
【编辑:符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