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塘蝶变湿地公园,锦绣村板凳上议出锦绣前程


盛夏的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道锦绣村,春申湿地公园里老人孩子怡然自乐,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文化美食街区游客络绎不绝。这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几年前集体经济薄弱,如今百余位村民返村创业就业,老人吃上幸福食堂,村民人人变“股东”。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25万元。蝶变背后,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兵带领村“两委”,用“一条板凳”倾听民声,“一支笔”谋划发展,探索出一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江夏里·武汉老码头复刻码头故事。舒运平 摄

没有聊不成的事

“板凳议事会”聚起千钧力

每天清晨,74岁的刘运宏总爱到春申湿地公园晨练、唠家常。“三年前还是蚊蝇滋生的烂泥塘,如今成了村民的‘会客厅’。”老人的感慨,道出了村民心声。

6月30日,刘兵(右四)和部分村“两委”成员在村老年人纳凉取暖点,倾听村里老人的呼声。记者蒋太旭摄

2019年初春,新上任的刘兵走访发现,480亩荒塘荒地是村民“心病”,更忧心村民缺乏活动场所,闲暇只能打麻将。在反复倾听村民心声、实地踏勘这片荒废水域后,刘兵萌生了一个念头:能否将这两个难题一并解决?把这片荒塘变废为宝,打造成一个集生态修复与村民休闲于一体的公园?这个想法在他脑中逐渐清晰。“建公园!”想法虽好,钱从何来?如何建?村“两委”创新推出“板凳议事会”。夜晚或农闲,几张板凳围坐村民家门口,一壶清茶,大家畅所欲言。清淤河道、铺设栈道、安装器材……规划在讨论中成型。

面对质疑和资金难题,刘兵带着班子奔走,最终落实“街道支持一点、村集体出一点、村民捐一点”的“三个一点”方案。村民热情高涨,自发成立环境清理、物资募捐等7个志愿小组。村民小组长汪梦玲介绍,改造期间,村民自愿投工投劳200余人次。百余天奋战,烂泥塘蝶变成湿地公园。开园日,全村如过年般欢腾。如今,这里日均游客超千人,成了网红打卡地。

“坐在一条板凳上,没有聊不成的事。”这是刘兵的口头禅。发现27位独居老人“吃饭难”,板凳议事会迅速商议决定,用村集体收入办幸福食堂,8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还衍生送餐服务。

村“两委”成员章运平介绍,“板凳议事会”坚持“四议两公开”原则,确保村集体项目决策透明。全村49名党员分包15户村民,推动决策落实、解决民生难题。这套机制成效显著,2022年,锦绣村党支部获评“武汉市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

变“沉睡资源”为“振兴活水”

点石成金兴产业

走进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文化美食街区,青石板路旁店铺林立,手工艺人展示绝活。难以想象,这里曾是38栋闲置破败的农房。

6月30日,刘兵(左三)带领部分村“两委”成员,在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文化美食街走访店铺,了解情况。记者蒋太旭摄

“资源闲置就是浪费。”刘兵算过一笔账:全村1200亩土地闲置,6个村民小组2000余万元集体资金“沉睡”。2023年,锦绣村在全区率先成立强村公司,村集体以土地、农房入股,村民小组以资金入股,村民成股民。

为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刘兵带村民代表“三顾茅庐”赴长沙考察。谈判桌上,他们亮出精心规划:“我们要的不是简单的农家乐,是传承码头文化的文旅综合体。”诚意打动了湖南有里文化公司承接运营。

项目开工后,水库清淤等建设难题接踵而至,村民自发组建“项目攻坚队”啃下硬骨头。“五一”开街当天涌入4万游客,村民自制的腊鱼、糍粑等特产供不应求。数据显示,江夏里·武汉老码头项目,自今年“五一”开业至今,街区累计接待游客近70万人次,营收突破600万元,成功带动200多位村民就业,户均年增收4万元。景区特产店售货员唐道莲感慨:“以前几乎没收入,现在每月工资加提成近5000元。”更让刘兵欣慰的是,100多名在外务工青年陆续返乡创业。34岁的曹海峰依托江夏里客流,主打鄂湘融合菜的餐馆也即将开业。

从春申公园的一草一木到江夏里的一砖一瓦,锦绣村的蓝图还在延展:建设农耕研学基地、开发“锦绣山”矿泉水、打造华中最大乡村主题公园。刘兵又算了一笔账:村集体独资的“江夏里”项目估值已超亿元,待1200亩土地全盘活,可带动周边千人就业,村集体经济与村民“股值”将如滚雪球般壮大。

(长江日报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秦红文)

【编辑:陈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