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武汉AI新势力︱拥抱AI!35岁以上武汉企业转身——基于武汉AI新势力的调研②




□ 长江日报调研组

“Where AI goes?”(人工智能走向何方?)

“AI-2030!”

一问一答,出现在上海浦东一场行业盛会的“人工智能创新与影响”主论坛上,主角来自武汉的“光纤大王”。1988年成立的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飞”)连续9年市场份额居全球第一后,全面发力、拥抱AI(即“All in AI”)。

当外界将AI视为年轻人主场时,以长飞为代表的一批老牌科技企业主导的AI变革组团上场。长江日报《寻访武汉AI新势力》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采访发现,在武汉,35岁以下AI企业家在崛起,35岁以上老牌企业“All in AI”,一“下”一“上”间,一场“人工智能+”行动,在转型闯关之城风起云涌,在当好支点龙头中聚势迸发。


盛隆电气在2025慕尼黑国际光博会展出“会说话的中国柜子”。

(一)

快人一步:“做未来世界的AI驾驭者”

武汉之东,长飞生产车间内,直径230毫米的全球最大尺寸光纤预制棒正被拉制成万公里光纤。

光纤,一种比头发还细的“玻璃丝”,被誉为“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作为中国光通信行业首家中外合资企业,长飞最新发布“AI-2030”战略,明确以“超大容量、超低时延、超低衰减”超级光网络支撑AI数据洪流。


长飞发布AI新战略。企业供图

一个多月前在武汉举行的光博会上,长飞展出了代表全球最高技术水平的空芯反谐振光纤——其颠覆性使用空气纤芯替代玻璃纤芯,单根光纤连续传输突破20公里,刷新全球最低衰减纪录。

“不断创新,才能走在世界的前面。”长飞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说,在以空芯光纤为代表的下一代光纤领域,长飞已进入全球第一方阵,“对AI的未来会是一个巨大的支持”。

2020年,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2年,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竞逐AI赛道,武汉率先起跑。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为武汉支招:“努力站到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潮头。”

“面对AI革命,我们不要做新时代的马车夫,要做未来世界的AI驾驭者。”金山办公CEO章庆元说。这家成立37年的企业,去年底在光谷发布其首个自主研发的垂直大模型。

调研组走访发现,35岁以下的AI企业家组团“上场”的同时,35岁以上的武汉老牌企业也在加快拥抱AI。

上月底,盛隆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隆电气”)首次亮相慕尼黑国际光博会,展示其自主研发的两大“全球首款”——人工智能中低压配电柜AI-iPanel和元宇宙数字孪生智慧楼宇管理系统iDrip5.0。

这家在输配电领域创造了多项“第一”与“唯一”的民营企业,诞生于1979年5月,将“出精品”写进企业信条。去年10月,盛隆电气发布AI-iPanel,让电力运行从不可感知的“黑匣子”状态,变得数字化、透明化。

“会说话、会思考、会自主管理,AI-iPanel率先将配电设备从智能时代带入AI时代。”盛隆电气总裁谢洪潮说,作为中国“智造”代表,公司产品已销往全球50余国。

(二)

代际协作:“站在AI的肩上”

善用AI的人,永远比同伴跑得更快。“你要站在AI的肩上。”不久前的一次公开分享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培根说。


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展台。

“曾经我无比苍老,如今却风华正茂。”发轫于1985年的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州通”),去年将3.46亿元投向AI技术研发,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80%。

九州通联手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的“骨科嫦娥”,能自动识别并管理1万多种医疗骨科器械和耗材,“原来一个手术订单要半小时出库,现在几分钟就能完成”。

九州通与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人工智能联合研究室,推出的AI助理“智九哥”已接入DeepSeek,能理解与处理员工的多种查询请求。

“做信息时代的牧云者。”被外界称为“80后博士董事长”的九州通董事长刘长云此前在接受调研组采访时说。不断加码AI,九州通已建设实施数字化及AI智能化项目47个。

长江财经智库研究员陈秋爽持续关注武汉“AI新势力”,他注意到:在武汉,“AI新势力”与传统产业经验的碰撞,激发独特化学反应。

今年4月举行的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1958年投产的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重”)发布国内首台智能重型机床——高速高精智能重型立式铣车加工中心,搭载智能数控系统的重型机床变得更“聪明”了。

在这场全球机床行业的“风向标”展会上,包括“华中10型”——全球首台集成AI芯片与AI大模型的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在内,多款“武汉造”工业母机首发,均融入AI技术。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中国工业母机发展的关键变量。”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说,已联合武重等18家机床厂,合力推出搭载“华中10型”的世界首批智能数控机床——“50后”企业牵手“90后”企业,共同拥抱AI时代。

持续经营443年的“老字号”马应龙药业集团,去年多了位超级客服“小龙马”,24小时在线,有问必答。“小龙马”背后的系统支撑,是东湖灵境(武汉)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湖灵境”)打造的智能交互大模型——SoulGPT。

“很多企业都在谈论拥抱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到底能做什么、如何落地,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东湖灵境董事长蔡贤涛介绍,致力于为更多企业提供AI解决方案,公司成立两年多来,营收实现10倍以上增长。

(三)

场景落地:“AI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

“1小时灭10万棵杂草,农药时代终结。”近日,一条“‘激光侠’下农田”的短视频热转。“激光侠”是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工科技”)研发的国内首台全天候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



华工科技发布国内首台全天候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企业供图

6月28日,华工科技首发9款新品,绝大多数与AI相关。“AI是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各核心业务的长期机会所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说。自1990年加入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华工高理,“死磕”激光产业35年之后,瞄准打造世界一流企业,60岁的他用AI讲出新故事。

“AI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不久前在武汉举行的一场人工智能产业座谈会上,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AI老将”李开复说。调研组查阅最新发布的武汉人工智能企业库发现,营收超百亿元的规模化企业与成立3—5年的年轻力量并存,武汉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场景化落地的爆发期。

武汉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陈秋爽说,作为传统工业重镇,武汉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6个,AI与传统产业呈现高度的“双向奔赴”趋势。“政策、算力、产业链协同三股力量,构建了武汉老牌企业AI转型的‘黄金三角’。”

政策“红包”点燃了企业热情。上半年,武汉接连发文支持AI发展:技术攻关最高支持2000万元,牵头研发垂直大模型最高补助1000万元,发放千万元“算力券”。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开发声:“All in AI”。

开放、携手、融合、共生,成为多数企业的共同选择。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大学共建大数据AI联合实验室,聚焦智能汽车领域的前沿研究;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芯片,为天问机器人装上智慧的“大脑”和“小脑”。

AI+医疗、AI+出版……不久前发布的一份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50强榜单中,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丁股份”)等多家武汉企业上榜,多为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

“600多万名妇女在一两年内完成了宫颈癌免费筛查,这就是AI的魔力。”68岁的兰丁股份董事长孙小蓉说,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不管是新企业还是老企业,“选准自己的路,坚定地走下去,开道创新”。

(长江日报记者郑良中 郑汝可 李琴 李佳 贺亮 执笔:李琴 郑良中)

【编辑:陈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