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蔡甸玉贤街道松林村村民罗安又来到张良成烈士墓,仔细清理墓周围的杂草,烈士的墓碑旁还有一块“烈士墓保护责任牌”,罗安就是护墓人,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在与蔡甸相邻的仙桃市烈士陵园里,也有一座张良成烈士墓。
玉贤街道松林张良成烈士墓。 记者 张衡 摄
张良成是谁?为何两座城市为他立碑?
湖北省民政厅1982年编制的《湖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第一卷武汉市分册》一书中记载:
张良成,毕业于北京大学,回到家乡后,以教学为掩护,进行秘密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四军某部科长。1942年在沔阳(现仙桃市)湖区与日寇作战牺牲。
投笔从戎,遭汉奸出卖宁死不屈
张良成1902年出生于蔡甸玉贤街道松林村,是家中独子,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求学期间,他深受共产主义思潮熏陶,加入了革命队伍。毕业后回到家乡,张良成以教学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奶奶许享姑和爷爷是一对革命伉俪。”张良成烈士的孙子、69岁的张绪东说,“奶奶曾乔装打扮成讨饭的,将写有情报的纸条塞进中间掏空的木拐杖里,从早上走到晚上天黑,顺利帮爷爷将情报送至20公里外的革命根据地。”
张绪东现居江汉区唐家墩街道金家墩社区,他在社区纳凉点为居民讲述爷爷的故事。记者 张衡 摄
抗日战争打响后,张良成担任新四军某部科长。“爷爷读过书,有文化,在部队担任军需后勤,保障粮草供应。”
1941年12月,侏儒山战役在蔡甸打响。这是新四军在湖北进行的最大一次抗日战役,历时近2个月、大小战斗14次,共歼灭伪军5000余人、毙伤日军200余人,有效牵制武汉周边大量日军,进一步扩大鄂豫皖抗日根据地。
“侏儒山战役胜利后,爷爷由于生病,没有随大部队转移,而是在蔡甸与仙桃交界的湖区就地留守。然而,日军来扫荡时,由于汉奸告密,爷爷不幸被捕。”
张绪东告诉记者,当时日军想从爷爷那里获得情报,但爷爷宁死不屈:“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他牺牲时只有40岁。
张良成就义的消息很快传回玉贤老家。“曾祖父和湾子里的乡亲将爷爷遗骸找到运回了村子。”
现年76岁的张启文与张良成同宗,两家老宅前后门相通。张启文曾听父辈说,张良成个子高,常身穿一件长袍。性情豪迈,在村子里德高望重,“下葬时,全村人都为他送行。”
“时任中共天汉地委主要领导为爷爷主持了追悼会。”张绪东说,地委领导告诉奶奶,爷爷遇害不久,铲除了告密汉奸。
张良成的两个儿子也走上了革命道路。
“两个伯伯走之后再无音讯。父亲19岁时也想出去,被奶奶阻拦了。奶奶要留下仅剩的一个儿子,延续张良成的血脉。”张绪东说。
张绪东喜欢翻看报纸上刊发的抗战故事。 记者 张衡 摄
继承遗志,村里每15户就有一人参军报国
武汉解放不久,有部队干部找到许享姑,递给她一封书信,“信里说,家中如有困难,可以找组织。待干部走后,曾祖父却将书信撕了。他告诉奶奶,我们全家要自食其力,不等不靠”。
1974年,张绪东高中毕业面临工作分配,一家人希望许享姑找张良成生前战友帮忙,被她拒绝。
村里办学校,许享姑主动将堂屋打理出来当教室。张良成遗留的书籍,成为孩子们的读本。
“他家书装了五六个大箱子。想看什么书,老太太让我们自己拿。”63岁村民肖星云说,这些书增长了大家的知识,传承了革命精神。
据村干部介绍,松林村全村户籍人口300余户,先后有20多人参军报国。
今年32岁的罗曦是其中之一。他2011年参军入伍,在新疆艰苦边远地区驻守两年。他说,服役期间,他时常跟战友分享张良成烈士的故事,感染和激励身边战友。退伍后,他秉持着军人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一步步成长为乡村企业里的技术骨干。
今年42岁的刘学是火箭军指挥学院现役军人,入伍25年,荣立两次三等功。刘学说,他家在玉贤街道纪庄村,距松林村不远。从小听着“中国的保尔”吴运铎、“独臂将军”蔡树藩以及张良成等革命先烈的故事长大,心中埋下了参军报国的种子,高中毕业时成功考取了向往的军校,踏上了从军报国的道路。
(长江日报记者张衡 通讯员王琴 陈峰 夏丹)
【编辑:王戎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