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在武汉洪山区融创智谷产业园,智标领航(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高明刚的办公室里,几本近千页的招标文件堆在桌上。“以前,这些厚本子是投标企业的噩梦。”这位年轻的创业者拍了拍文件封面,“现在,我们的AI半小时就能‘啃’完它,还能自动生成一份几百页的标书。”
智标领航(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高明刚。记者冯雪 摄
打开智标领航官网,长江日报记者看到,用户只需注册会员,上传招标文件,系统就能自动生成符合招标要求的投标文件,细分为货物、工程、服务的招标类别。如果对自动生成的文件和数据安全有更高要求,还能选择“私有化部署服务”进行深度定制。
这家去年6月才成立的公司,其创新研发的“人工智能赋能招投标全流程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在国内相关领域崭露头角。
为何选择深耕招投标领域?这源于高明刚的亲身经历。从湖北高校毕业后,他留在武汉,进入一家上市公司工作。作为业务部负责人,接触招投标工作10余年,他深刻体会过行业的痛点:“一个百万级的招标项目,常常需要3到5个人苦战几周,稍有一个细节疏忽,就可能前功尽弃,导致废标。”
改变发生在2023年3月18日。那天,高明刚看到电视机里正播放一条关于ChatGPT风靡全球的新闻,“招投标领域海量的文本处理需求,和大模型的能力简直太契合了!”回忆起那一刻,他依然难掩激动,“当晚我就提交了辞呈。”
裸辞后的高明刚没有停歇。他密集走访了大量企业做市场调研,还专门与武汉理工大学的教授团队探讨项目可行性。去年6月,他创立了智标领航;11月25日,“智标领航—标书AI生成系统”上线;今年1月,系统正式推向市场。
高明刚与团队一起测试智能招采系统。记者冯雪 摄
然而,开发招投标专用AI大模型并非易事,需要突破通用模型难以解决的瓶颈。公司技术总监解释,通用大模型处理几千字可能就“罢工”了,但投标文件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并且用通用大模型并不完全能满足招投标业务场景的需求,需要对模型进行大量的专业数据训练,让模型成为招投标领域的“专家”。更关键的是法律合规性——系统必须精准内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地方采购负面清单。
在解析招标文件环节,系统能将数百页的复杂文件瞬间精准拆解为基础信息、资格审查、技术评分等八大核心模块。“以前人工提炼这些关键内容,少说也得一两天,现在几乎是秒出结果。”高明刚指着系统界面介绍道。
更大的进步体现在标书制作上。高明刚举例说,有一次招标方要求提供3到5个特定金额的同行业案例。“传统做法是派人翻箱倒柜查历史档案,现在大模型可以直接从企业数据库里精准匹配出佐证材料。”他算了一笔账:原本耗时三周、人工成本五六千元的工作,现在可以压缩到半小时内完成,成本降到百元左右。如今,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也已成为智标领航的客户。
高明刚和团队。记者冯雪 摄
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高明刚俯瞰着园区里聚集的1000多家企业。这位曾因“看了一条新闻就裸辞”的创业者,如今带领着40人的团队,在短短7个月内实现了盈亏平衡。“招投标是个万亿级的大市场,”他充满信心地指着正在测试的智能招采系统,“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招投标彻底告别‘人海战术’,向科技要效率,向AI要能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招投标行业更好地发展。”
(长江日报记者冯雪)
【编辑:王戎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