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5日讯 8月5日,一走进江岸区花桥街道创誉综合养老中心,记者就被入口处一封感谢信吸引了目光。这是77岁的叶小咪和78岁的徐国超夫妇写下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新家”的深情。从进门时工作人员抢着拎行李,到护士每天雷打不动的健康监测,这家开业刚刚半年的养老中心正用暖心细节定义“老有所养”。
感谢信原文。记者刘克取 摄
花桥街道创誉综合养老中心(以下简称“养老中心”)由江岸区政府主导,武汉创誉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一家“医养融合”专业康复养老综合体,集养老、医疗、康复、养生、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占地约3000平方米,设有100张床位,今年1月7日开始营业,现已入住57人,普遍是高龄老人,90岁以上的有14位。
花桥街道创誉综合养老中心前台挂满了锦旗。记者刘克取 摄
除了护理员外,该养老中心配置了医疗团队,还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等三甲医院达成合作,每周都有医生过来查房问诊一次。“养老不只是日常的端水喂饭,老年人的康复护理需求不能忽视。”养老中心负责人程红玲说。
今年3月25日,叶小咪和徐国超从百步亭社区搬进养老中心305室,把床单被罩、桌椅板凳,还有孙女送的手工艺品都带来了。“以前总担心老头子在家一个人闷着憋着,病情愈发严重,现在连吃药都有护士提醒。”叶小咪笑着说。
叶小咪展示床头呼叫铃。呼叫铃的线特意加长了,但她一次都没用过。记者刘克取 摄
办理入住时,养老中心会对老人进行能力评估,分别是日常自理能力、行动能力、精神和认知状态、感知与沟通能力,这是养老资源配置的核心依据。评估显示,叶小咪是自理型老人,而徐国超因患帕金森症引起轻度认知障碍属于轻度失能。
叶小咪年岁已高,照护徐国超比较吃力,就双双搬进了养老中心。“孩子当初选了4家,我们都去实地看了,最后选择了这里,两人一个月花费8000多元,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了。”叶小咪告诉记者,入住以来,他们三餐两点营养均衡、护士每日定时测量血压、护工随叫随到,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交到了朋友。“每天在护工的带领下和同龄朋友唱歌、写字、画画、做手工,脑子越来越灵活了。”徐国超最爱唱红歌,《东方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张口就来。
据介绍,养老中心每日开展两场专业社工活动,带领老人开展各类精神文化活动。上午宜“动”,以轻度运动和社交互动为主,多设置八段锦、保健操、唱歌、手势舞等活动。下午宜“静”,多开设绘画、手工、书法等课程,让老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兴趣、锻炼思维。
老人正在看电视。记者刘克取 摄
“老人有活力,我们就开心,做儿女的也会放心,每次老人展示风采的时候,我都会记录下来。”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江玲手机内存被这些记录的片段占满了,她负责与老人家属联络沟通,仅仅是群聊就有50多个。
(长江日报记者刘克取 实习生王昱麟 通讯员龚程)
【编辑:贺方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