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湖湿地水质逐年变好,今年1月检测达到3类水标准。”8月6日,在武汉市“建设支点 当好龙头”主题报告会“厚植支点建设的绿色底色 全力绘就湿地花城美丽画卷”专场上,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冯江以亲身经历,讲述沉湖湿地生态蝶变的故事。
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和日内瓦同步举办。沉湖湿地作为大会唯一野外考察点,成为武汉重要的“生态名片”和展示窗口,保存完好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数量众多的珍稀水鸟和先进的智慧湿地监测系统,给代表们留下深刻印象。
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冯江作报告。记者彭年 摄
环境变好:极危白鹤从2只变52只
“沉湖湿地水质逐年变好,不仅检测数据在说话,鸟儿也在点赞。”冯江讲道,白鹤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极危保护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009年1月13日,他在沉湖湿地惊喜地发现2只白鹤。以后,白鹤每年都会如约而至,数量从最初的2只到今年3月11日,他和同事最多观测到52只。
沉湖湿地自2013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以来,12年间,记录到的鸟类种数从169种增加到301种,数量更是从2万多只增长到高峰期超过10万只候鸟在此栖息。因此,沉湖湿地享有了“鸟类天堂”“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的美誉,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重要的鸟类栖息地。
生态补偿:政府掏钱请鸟儿“吃饭”
2008年,冯江和同事刚到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一次巡护时,被保护区内消泗乡曲口村的村民拦住了,他们指着正在农田里啃食麦苗的冬候鸟,找冯江他们要说法。“那时,我们感到无可奈何,冬候鸟要保护,农民的庄稼也不能糟蹋呀!”冯江说。
在多部门的推动下,2010年,武汉出台《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提出实施生态补偿政策。2013年10月,《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出台,其核心内容通俗讲就是:政府掏钱请鸟儿“吃饭”。
为将这个好政策落实好,把生态补偿资金发放到户,冯江和同事们及时对沉湖湿地保护区做了一次大调查,将有关信息摸得一清二楚。历时1年多,将第一笔472万元补偿资金发放给2969个补偿对象。
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冯江作报告。 记者彭年 摄
断腕治污:拆除围网、拦网和网箱3.2万亩
“由于历史原因,沉湖湿地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存在大量的生产经营活动,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冯江介绍,为解决这些问题,武汉市区联动,启动退养还湖工作。拆除养殖围网、拦网和网箱等“三网”共3.2万亩,核心区和缓冲区7.8万亩区域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部有序退出。退养区域,通过流转或托管的方式,全部交由保护区管理局统一进行生态管理。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流域综合治理、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等措施,积极改善沉湖的水质。”冯江说。
转型发展:成功举办油菜花节、观鸟节等节庆活动
“除了保护和修复沉湖湿地,我们还想方设法支持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发展。”冯江介绍,当地老百姓收入逐年增长,绿水青山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
保护区管理局利用沉湖国际重要湿地的金字招牌,成功举办油菜花节、观鸟节等节庆活动;会同农业部门引导当地农民探索生态养殖、种植和采摘、农事体验、乡村休闲游等产业模式,形成蔡甸莲藕、消泗油菜花、沉湖鳙鱼等本土生态品牌。
“沉湖湿地为全球湿地保护提供了‘武汉经验’,我将继续在这里守护下一个17年,见证沉湖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更多故事。”冯江说。
(长江日报记者李建华 通讯员孙姝 张虹)
【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