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武汉市张公堤常青花园碉堡群前,小学生厉欣妍向《中国年轻士兵》行举手礼。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参观张公堤碉堡群的群众络绎不绝。
一名小学生向这位挂在碉堡上的《中国年轻士兵》行举手礼。记者金振强 摄
长23.76公里的张公堤,由晚清名臣张之洞主持修建,原为防洪屏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对日作战,开始在武汉周边构筑防御工事。1933年前后,武汉警备司令部在张公堤沿线及岱家山一带修建了由10余座碉堡组成的防御体系。
透过射击孔,两名年轻的女孩从碉堡前走过。记者金振强 摄
一名中学生拿着萨克斯在碉堡群像前观看抗战老照片。记者金振强 摄
1938年6月,日军调集35万兵力向当时的国民政府临时所在地武汉发动猖狂进攻。中国军队投入130多万精锐部队,在武汉外围的鄂、豫、皖、赣广大战场浴血奋战四个多月,毙伤日军4万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武汉保卫战”。这场战役成为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相持的重要转折点。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记者金振强 摄
1938年7月9日,中国共产党献金团献金车辆行驶在汉口江汉路的照片,吸引市民驻足观看。记者金振强 摄
当时,武汉成为中国战时首都、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大批西方记者纷至沓来。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于1938年3月初抵达武汉,9月底离开,其间拍摄了大量富于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的照片。
卡帕在武汉拍摄的特写肖像照片《中国年轻士兵》,1938年5月16日被美国《生活》杂志封面刊用,该杂志还用7个版的篇幅报道卡帕在武汉的采访,武汉抗战的场景随即传遍全世界。
碉堡上的这张照片是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中国军队与日寇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过后,这位士兵正在打扫战场,而他俯身查看的那位已经倒下的英雄是他最亲密的战友。记者金振强 摄
近日,摄影爱好者金远红将卡帕和其他战地摄影师拍摄的照片,镶嵌在饱经沧桑的张公堤碉堡群上,向市民讲好抗战故事,弘扬抗战精神,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
8月6日傍晚,几名摄影爱好者将一幅“日本投降”油画,准备在碉堡上展示。记者金振强 摄
17岁的高中生小郑暑假从江西上饶来武汉和父母相聚。喜欢历史的他对这里的碉堡群从惊讶到熟悉,“武汉保卫战我们在初中历史课就学过,在这里我有了更真实的感受,更觉震撼!”
77岁的徐老先生每天都会到张公堤绿道散步,他的老家在山东日照五莲县,“从小我就听我父亲说过抗战的经历,他最难忘的就是日本侵略军投降的时刻”。凝望着这些碉堡,老先生面色凝重地说,“历史,永远不能忘记啊!”
张公堤碉堡群旁的三环线车水马龙,灯火辉煌。记者金振强 摄
镶嵌在张公堤碉堡上的抗战照片格外醒目,堤外是高楼大厦,万家灯火。记者金振强 摄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80载时光荏苒,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回望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张公堤上这些历经沧桑的抗战碉堡群落依然矗立,如同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悲壮岁月。这些碉堡不仅是武汉保卫战的重要军事遗存,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誓死捍卫国土的精神象征。
(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影报道)
【罗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