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盛夏,武汉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旧照,以及几首他所作经典抗战歌曲泛黄的曲谱静静陈列,似乎述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当时淞沪会战激战正酣,上海文化界疾呼:“到武汉去”。正是在那时,冼星海带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穿越炮火抵达武汉,在此创作了《游击军》。“三个五个,一群两群”的歌词里,藏着游击战术的智慧密码。它激励万千民众奔赴战场,彰显着全民抗战的勇气与决心。
冼星海旧照。武汉博物馆藏图
这首歌是当时歌咏热潮的缩影。抗战岁月里,武汉不仅是军事要地,更是文化抗战的前沿。《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保卫大武汉》《歌八百壮士》等经典旋律从这里传遍神州。当年武汉输出的,不仅是军队与物资,更是振奋四万万同胞的精神弹药。
八十年光阴流转,武汉博物馆的展柜外,几个少年清澈的目光与历史相遇。曲谱上的墨迹或许褪色,但“中国不会亡”的呐喊依然振聋发聩。
烽火中的旋律:武汉与抗战歌曲的共鸣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指挥中心。为了支持和推动国民党及其国民政府坚持抗战,中共中央派中共中央代表团暨中共中央长江局到武汉,负责与国民党的联系和谈判,统一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发展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抗日救亡运动。一时间,文艺界人士云集于此。
1938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成立,是武汉乃至全国抗战文化宣传运动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共产党高举统一战线旗帜,利用合法身份和有力阵地领导抗战宣传的一个重大胜利。第三厅团结了一大批文化、艺术界致力于抗日民主运动的著名人士,组成了领导抗日救亡文化宣传活动的强大阵容。“第三厅”旧址今位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校园内,辟为纪念馆。走出旧址,便是校园大道郭沫若路与陈潭秋路。如今,这三处地点已成为该校的“网红打卡地”。
第三厅成立后,田汉、冼星海等大批进步文化人士汇聚武汉,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武汉成为全国文化抗战中心,文艺工作者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武器,将街头、剧场化作动员阵地。第三厅组建的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将歌声播撒至街头巷尾与前线战场。
据《冼星海全集》记载,1937年8月,冼星海致信友人:“我们要用歌声传遍都市和农村,鼓励他们忠诚抗战。用那雄壮的歌声遮盖他们的炮声!”同年12月,他在家书中再次抒怀:“希望把宏(洪)亮的歌声震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英勇战士,团结起那一切苦难的人们”。
如冼星海所愿,这些抗战歌曲以其质朴歌词与激越旋律,让不识字的民众亦能感悟“救亡图存”的真谛,将抗战精神播向神州每个角落。作为民族抗战的文化堡垒,武汉见证了无数抗战歌曲在此诞生,又以燎原之势传唱大江南北的壮阔历程。
武汉博物馆内,冼星海旧照及其所作抗战歌曲曲谱。记者樊友寒 摄
歌声背后的抗战记忆
《到敌人后方去》:游击战的音乐号角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
1938年9月,冼星海与赵启海在武汉共同创作了《到敌人后方去》。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到演剧队看望文艺工作者,阐释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强调要挺进敌后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
这场报告极大地鼓舞了赵启海与冼星海。为响应党的号召,他们创作了一系列以敌后抗战为主题的歌曲,《到敌人后方去》是其中传唱最广的代表作之一。
“不怕雨,不怕风,包后路,出奇兵……”这首激昂的战歌至今在历史长河中回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泽龙指出,歌曲以核心句“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艺术化诠释了党中央“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
“‘不怕雨,不怕风’展现游击战士的坚韧意志,‘包后路,出奇兵’则生动再现了八路军的战术特点。”王泽龙分析道,“特别是‘我们的旗帜插遍了东三省/黄河’这样的歌词,具象化呈现了战略成果,极大鼓舞了军民士气。”
通俗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旋律、铿锵的节奏,这首刻画豪迈游击战士与壮阔人民战争的歌曲极富感召力,甫一问世便迅速从武汉三镇传遍全国。
《保卫大武汉》:一座城的战歌
“热血沸腾在鄱阳,火花飞迸在长江,全国发出了暴烈的吼声,保卫大武汉……”
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内,《保卫大武汉》的曲谱占据整面展墙,诉说着烽火岁月。
1937年南京沦陷后,日军剑指武汉。1938年1月13日,中国共产党在《新华日报》头版发表社论《怎样保卫大武汉》,发出“保卫大武汉”的号召。同年4月,由沙旅、尔东作词,郑律成作曲的《保卫大武汉》诞生。此时,武汉会战一触即发,城市面临严峻考验。
此歌问世后,先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唱响,随后传遍陕甘宁边区,最终抵达激战中的武汉。现年83岁的本地老人余先生回忆,当年父亲余光华在汉口一所中学读书,每日晨会必唱此歌。男生们唱至“誓与武汉共存亡”时,常攥紧拳头怒吼,甚至激动落泪。
1938年8月9日令余光华终生难忘。下午5时,武汉三镇各界民众齐聚武昌公共体育场,举行声势浩大的节约运动歌咏漫画火炬游行。在冼星海指挥下,五千余人高举火炬,高唱战歌行进,沿途群众不断加入,队伍最终壮大至十万之众,余光华亦身在其中。“父亲常提及那日场景,人山人海,歌声震天!”余先生说
翌日,《新华日报》报道称:因九江失陷,武汉告急,“保卫大武汉”的歌声充满了街头里弄。
《歌八百壮士》:孤军精神的音乐丰碑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1937年10月,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事迹传至武汉,激起全民抗战热情。同年12月,诗人桂涛声携《歌八百壮士》歌词拜访作曲家夏之秋。见到“中国不会亡”的呐喊时,夏之秋深受触动,连夜调整歌词并谱曲。他后来回忆:“我力图用音符发出整个民族的呐喊,中国不会亡,中国必胜!”
几天后,在汉口三教街一个俄国俱乐部,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在夏之秋的钢琴伴奏下,激情首唱《歌八百壮士》。曲终,听众自发齐声合唱,高呼“抗战到底”“中国不会亡”的口号。
据周小燕妹妹周澂佑回忆,姐姐拿到歌后便开始在家练习,合唱团成员也常聚在家中排练。当时年仅9岁的周澂佑总是端坐一旁聆听,“都是年轻人,无论唱多少遍都激情昂扬”。
现已97岁的周澂佑对歌曲火速传唱的情景记忆犹新:“先是整个武汉都在唱,再到全国,最后唱到了南洋,海外侨胞闻之激动,纷纷解囊捐款。”
《歌八百壮士》先在《战歌》杂志发表,1938年经武汉合唱团改编为合唱曲目赴海外演出,并先后成为1938年及20世纪80年代两部同名电影的主题曲,影响深远。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周希正分析,这首进行曲气势磅礴、士气高昂,叙事性歌词与悲壮旋律相结合,先述战斗细节,再升华至民族精神,极易引发听众共鸣。“尤其是‘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这句重复的呐喊,一遍遍直击心灵。”
音乐在抗战时期的武汉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抗战歌曲,不仅是旋律与歌词,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文化抗战的有力武器。它们凝聚了全民力量,让中华儿女于黑暗中见希望,在困境中持信念。”周希正感慨道。
永不消逝的抗战强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亦值冼星海诞辰120周年。在武汉爱乐乐团的排练厅里,指挥傅人长正带领乐团排练经典抗战歌曲《黄河大合唱》,为即将举行的红色歌曲交响音乐会做准备。傅人长表示:“红色歌曲多为进行曲,风格大气磅礴,与交响乐的强节奏感天然契合。”
“我们的红色歌曲专场备受年轻人欢迎。”傅人长介绍,为使年轻一代超越书本、直观感受历史,武汉爱乐乐团每年国庆、建党纪念日等重要节点都会举办红色歌曲专场演出,足迹已遍及华中农业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他提到,演出时台下掌声雷动,学生的呐喊与欢呼甚至盖过交响乐的激昂旋律。“他们的反应让我感受到,红色经典在当代年轻人心中依旧激荡着强烈共鸣。”
如今,抗战歌曲与红色旋律还在抖音、哔哩哔哩等年轻平台焕发新生。一位拥有7.8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常通过主页分享吉他弹唱改编版红色歌曲。《歌八百壮士》《长城谣》等经典经他以流行旋律重新演绎,既保留底色又添新意,广受网友喜爱,评论区常现“祖国万岁”“我辈当自强”等激情留言。
抗战时期周小燕领唱《长城谣》。 周小燕纪念馆供图
八十年风雨兼程,抗战烽火虽已远去,但那些从武汉三镇唱出激荡山河的歌声,依然在历史的长廊中铮铮回响。抗战歌曲是民族精神的火种,从烽火岁月到复兴征程,燃烧着不灭的信仰之光。当新时代的钟声敲响,那些穿越时空的旋律依然在长江之畔激荡,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长江日报记者樊友寒 实习生王奥洁)
【罗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