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伟:带427户村民“种风景”

“今天星期三,这个周六的31间山林民宿都预订完了。等天气凉快进入旺季,估计得提前半个月订。”8月13日上午,“花半里山居”负责人见农力村党支部书记杨志伟来访,上前打招呼说。

百亩翠竹成海,夏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花半里山居”所在的农力村百亩山林,今年年初还是一片经营难以维持的竹种园。

蔡甸区玉贤街道农力村因花卉苗木而兴,也因花卉苗木而困。近年来,杨志伟带领427户村民把苗木基地变成景区。今年上半年,农力村共接待游客超过6万人次。

一辆辆旅游大巴开进苗木之乡

51岁的杨志伟手机里保存着一张5年前的老照片:一辆辆大货车停靠在村湾里,村民们将捆扎好的花卉、盆栽搬运上车。

杨志伟说,村子多丘陵岗地,2002年他们开始尝试苗木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500多名在村村民九成从事苗木相关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内苗木市场整体走弱,全村14家种植大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产品滞销,林地承包款拖欠,村民及村集体收入都受到影响。

去年年初,杨志伟组织村里苗木种植户前往长三角考察,打开了大家视野:依托现有苗木资源,发展农文旅项目。

杨志伟与苗木种植户探讨转型发展。  记者张衡  摄

考察归来,村里打算先修建一条600米的乡村路。

黄建林是农力村当地人,承包有500亩林地,一直在尝试转型。

“修路,杨志伟比我们还着急。隔三岔五就往相关部门跑,问审批进度。开工后,他天天在现场盯工程进度。”黄建林回忆。

路建好了,黄建林投资亿元开建“汉赛跑跑花园”。

“汉赛跑跑花园”项目建成后,黄建林瞄准“银发经济”推出“玩一天”的定制服务,不久在江城老人群体中闯出了名气。“花半里”“丰永泰”等苗木园区也紧随其后,与“汉赛跑跑花园”抱团发展。

“公司转型文旅后,原有上百间客房供不应求。今年年初决定扩大经营范围,寻找合适的场地。”“花半里”负责人陈国栋回忆,竹种园的转租事项,从洽谈到签约仅用了一周时间。

“竹园销售基本停滞,但每年却需要投入15万元左右的维护费用。”杨志伟找到竹种园原负责人龙善苗,谈及了他的想法:竹园转租后,苗木资产依旧归竹种园所有。

“这不仅省去维护费用,还有一笔不小的收入,我一口答应。”龙善苗说。

来农力村拖苗木的大货车明显少了,运游客的大巴车却日益多起来。

“汉赛跑跑花园”,一台大巴车、三台依维柯忙碌往返于农力村与地铁蔡甸线新庙站之间;“花半里”,一辆50座的大巴车一天往返于蔡甸城区四趟。

外出打工的60多名青壮年回村了

47岁的农力村村民杨志明,之前长期在外从事建筑装修工作。今年春节过后,他没有像往年一样去汉口工作,而是留在村里。

“村里不少苗木园转型办文旅要盖房子,瓦匠、木匠短缺得很,在家就有活可以干。”杨志明说,他还在自家后院林地,养了上十只土鸡,“‘汉赛跑跑花园’有客人预定,我就去送。”

杨志伟接待前来办事的村民。  记者张衡  摄

早些时候,包括杨志明在内,村民们对农文旅项目缺乏信心。

“苗圃关了,我年纪一大把,能去哪儿打工赚钱?”

“景区需要的都是年轻小伙子、小姑娘,而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

“开办文旅项目亏钱了,林地租金收不到怎么办?”

……

村民们有顾虑,杨志伟带领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拉家常、做工作。

“书记说,农文旅项目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会烧菜的可以当厨师,有驾照的可以当景区观光车司机,养过鸡鸭鹅的可以学着养孔雀。”杨志伟一番话打消了杨志明等村民的担忧,“书记说的有理,那就试一试。”

“汉赛跑跑花园”“花半里”每天接待游客均超过200人次。带动了村湾采摘、餐饮、垂钓及果蔬科普等业态。杨志伟说,仅“汉赛跑跑花园”就带动上百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上半年,回村工作的青壮年劳动力超过60人。

今年是蔡甸区文化旅游建设年,农力村正处于全省最美旅游一号公路嵩阳大道上。不久前,农力村获评全国文明村,村子在杨志伟的牵头下,成立了旅游发展公司,推行“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带动模式。

“目前已引进10余个苗木产业合作社和生态农场项目,预计可为村民提供200个就业岗位,村集体增收20万元。”杨志伟说。

(长江日报记者张衡 通讯员王佩玺 王琴 实习生彭青青 叶梓蕙)

【罗田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