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周志坚之子追忆父亲烽火岁月:鄂豫边区流传着“周铁匠”抗战佳话

盛夏时节,孝感市大悟县白果树湾村的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来此缅怀革命先烈,聆听红色故事。80多年前,这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是鄂豫皖湘赣五省边界地区的抗战指挥中心——从1941年7月起,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鄂豫边区党委、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先后进驻大悟山,至1945年9月上旬撤离。

大悟是湖北籍开国将军周志坚的家乡,也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近日,周志坚中将之子周夏海在接受《档案里的湖北开国将军》主创团队采访时追忆:“父亲随新四军扎根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腹地,以灵活的战术牵制日本侵略者,为抗战胜利筑牢了重要屏障。”

开国中将周志坚。 (湖北省档案馆供图)

转战武汉外围敌后

他是抗日根据地的“铁匠”

周志坚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周家湾村。1929年3月,年仅12岁的周志坚加入红军,成为一名“娃娃兵”。“那时他的个头甚至还没有枪杆高。”周夏海说,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父亲被任命为红四军第十师师长,此时,他19岁。

周志坚中将之子周夏海。

周夏海介绍,“全面抗战爆发后,为壮大抗日力量,新四军决定组建豫鄂独立游击大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我父亲任参谋长”。1939年1月,周志坚与李先念等率领这支160余人的队伍,从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南下,挺进武汉外围敌后。他们一路寻找战机,深入豫南、鄂中,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边战斗边发展。

一年后,鄂中、鄂东和豫南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1941年4月,该纵队又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周志坚担任第五师下辖的第十三旅旅长。作为第五师一支骁勇善战的战略机动部队,十三旅活跃在武汉外围、平汉路两侧的广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创建和巩固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立下战功。

湖北省档案馆珍藏着一份内容为“1942年4月22日新四军第五师十三旅编印的《建设报》号外”的档案,这份号外刊载了《日寇企图“扫荡”大悟山,我军坚决痛击,敌人全部溃退》一文。抗日战争时期,周志坚率部千里转战,三战保坪坝镇、夜袭孝感城、激战侏儒山、四打大小悟山、粉碎日军“铁壁合围”战术……他的身影纵横驰骋于鄂豫边区。

1941年8月的一天,经过前期侦察和缜密研究,周志坚决定奇袭日军驻鄂兵站基地孝感。他挑选了4支精锐部队,加上旅部的手枪队一共600人参与行动。当天22时许,队伍抵达孝感城附近。“23时,父亲一声令下,西门的尖刀部队首先攻破伪军岗哨,其他三路军一并攻入城中。父亲也随部队来到城内一线指挥。”周夏海介绍,几个小时后,周志坚和战士们押着俘虏、携带大批战利品返回了根据地。

1941年冬,周志坚又率十三旅,和15旅部队打响了历时近2个月的侏儒山战役。此次战役发生大小战斗14次,共歼灭伪军5000余人、毙伤日军200余人。“侏儒山战役是抗战中江汉平原最具影响力的一战,给予日伪军沉重打击,进一步扩大了新四军领导下的鄂豫皖抗日根据地。”周夏海说。

周志坚和十三旅的英雄事迹在根据地广为传颂,他被誉为“铁匠”。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季士东介绍,鄂豫皖根据地当年流行这样一句话:李木匠山上吊线,周铁匠山下打铁。李木匠指的是李先念,他确实当过木匠;可周铁匠从来没有打过铁,但因为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善打硬仗恶仗,是一名铁将军,所以才有此名号。

1943年,新四军第五师军政整训,时任十三旅旅长的周志坚做射击示范。 (湖北省档案馆供图)

辗转千里

他掩护部队突围自己却陷入重围

大悟县宣化店镇,中原突围纪念馆静静矗立,1946年6月,解放战争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中,时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周志坚受命担任掩护突围的任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调集20多个师(旅),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企图消灭中原解放军,扫清通向华东、华北、东北的通道。1946年6月,中原解放区已被缩小到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狭长区域内。6月23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共中央给中原局的复电,电称:“所见甚是,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遵照中央指示,中原军区的部队于6月26日开始突围。周夏海告诉记者:“当时父亲指挥第二纵队十三旅和十五旅第四十五团,负责掩护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及主力部队突围。”

中原突围纪念馆。

突围的第一关是穿越国民党军队重兵把守的平汉铁路。经过侦察和反复思考,周志坚决定把突围点选在柳林车站与何家店之间。6月29日晚9时许,周志坚指挥部队发起了攻击。经过约一小时鏖战,歼灭了何店和柳林车站的小股敌军,但敌军很快从南北两个方向又扑了过来。周志坚当即按作战预案重新部署,战斗整整打了一夜,他率部守住阵地,力保中原局和军区机关抢在敌军发动总攻之前全部穿过平汉铁路,跳出第一道包围圈。周夏海忆起父亲饱含敬佩:“在十分严峻和险恶的形势下,他带领部队英勇突击,一次次打开敌合围,保证军区机关一次次突出敌包围圈。”

然而,当周志坚完成任务准备率四十五团归队时,却得知三十九团在突围时遭到另一股敌军阻击。周夏海说:“主力部队已经顺利突围了,父亲的任务已经完成,他完全可以走了。但一想到三十九团的同志们还处于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便放心不下,就选择留下来接应和收拢部队。”周志坚在陕西省商南县赵川镇的前坡岭等了四天四夜,虽收拢了部队,但却又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之中。最后,他与团营干部商量,决定暂时将部队分散到当地,然后寻找机会突出国民党军队的重围。

周志坚带着三十九团二营从赵川转战钟祥、荆门等地,几经战斗,最后,周志坚身边只剩下一名警卫员。“父亲在中原突围中的经历可谓是九死一生。”周夏海感慨道。周志坚与警卫员机警地躲过多次搜查,突破层层关卡,辗转千里于8月底到达汉口。经过一番乔装打扮,他乘船到达南京,找到了我党在南京梅园新村的办事处。

攻济南、战淮海

他38岁被授予开国中将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周志坚率部攻济南、战淮海、进上海,一路征战大江南北。

周夏海表示,济南战役是父亲战斗生涯中的又一场硬仗。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打响了济南战役,同时拉开了全面解放战争战略决胜的序幕,“父亲当时是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司令员,所部奉命担任攻城总预备队”。

周夏海介绍,父亲针对济南城防特点,在进行攻城准备的同时,组织所属部队以已解放的莱芜城作为假设阵地,认真模拟攻坚战法,寻找最佳突破口。他和战士们一起,反复验证攻击效果。关于这段经历,周志坚在他的回忆录《峥嵘岁月》中也有描述:“我几乎天天蹲在城墙下,与战士一道研究跨越外壕、占领突破口的动作,研究制作攻城用的二节梯子、三节梯子。我那时三十几岁,爬10多米高的三节梯子也并不觉得头昏,还和战士们一起爬过几次。”

周志坚率十三纵队于9月18日凌晨向济南外围国民党军发起攻击,于次日拂晓进入指定的出发阵地。19日晚,兵团指挥部命令第十三纵队加入攻城战斗,迅速扫清外围,会同兄弟部队夺取济南外城西侧的商埠。22日黄昏,十三纵发起强攻,战至次日上午,夺取济南外城并逼近内城。按照作战计划,十三纵担负打开西南突破口的任务,周志坚赶往一线,对攻城突击队进行战地动员。最终,突击队登上城墙,打退守军多次反扑,巩固了突破口。周夏海介绍,济南战役中,十三纵在父亲指挥下歼敌1.5万人,所属第一〇九团在与守敌长达八昼夜的激战后率先破城歼敌,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二团”荣誉称号。

1948年9月,周志坚在济南战役后留影。 (受访者供图)

济南战役结束后,周志坚率部参加了淮海、渡江、上海、福州、漳州、厦门等系列重大战役战斗,并被任命为解放军第三十一军首任军长。

1955年,38岁的周志坚被授予中将军衔,是最年轻的开国中将之一。他常对家人说:“功劳是国家的,是广大战士流血牺牲换来的。”周夏海回忆,“父亲与我们相聚时间很少,每次回家探亲,总是叮嘱我们要踏实工作、团结同志,他话不多,但要求很严格。”

点击上图看视频:《铁骨义胆 周志坚》

(文:汤华明 叶飞艳 王尹芹)

【编辑:丁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