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骄阳下,武汉王家墩CBD核心区,一座造型流畅的建筑群初现“鹤舞”之姿。东西双塔如白鹤振翅,向上飞扬的“羽翼”线条划破天际。
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项目(左)航拍。 记者何晓刚 摄
8月22日,记者在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四台塔吊、多部高空作业车不停运转,300多名工人正在施工。
“目前项目已进入屋面、幕墙、二次结构及机电安装施工阶段,预计12月底基本完成外观幕墙和ETFE膜结构建设。”武汉城建集团建设管理公司项目负责人代帅介绍。
600吨“巨无霸”攻克施工难题
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项目位于武汉王家墩CBD范湖广场路与云杉路交会处,紧邻武汉图书馆新馆。
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项目效果图。 (项目方供图)
项目建筑造型以“鹤舞云翔”为概念,将鹤之神韵融入流线型现代造型。主体由三栋塔楼构成,塔楼间通过连廊连接。地面建筑采用“混凝土核心筒+主钢结构+钢屋盖”结构,使用了1.65万吨钢材,钢结构占比达60%以上。
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项目航拍。 记者何晓刚 摄
“由于用钢量巨大,超高超大跨度钢屋盖、超危大吊装作业多,在项目建设中,最大提升重量达760吨……”代帅介绍,项目面临施工安全风险高、场地狭小、集中作业协调难度大等难题。
针对这些挑战,项目团队采用了600吨、220吨、130吨等型号汽车吊配合4台塔吊同步施工。
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项目航拍。 记者何晓刚 摄
记者在地面看到,一台汽车吊将一块异形钢结构吊起后,精准对接至40米高空的安装点位。
“一般建筑工地大都采用100吨以内型号的汽车吊。由于该项目空间狭窄,我们最常用的是130吨和220吨型号吊车,有两次还动用了600吨的‘巨无霸’汽车吊。”代帅说。
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项目现场,吊车在吊运钢梁。 记者何晓刚 摄
透明膜材让人们“仰望”星空
上午10时,记者随着代帅、蔡勇一行来到北塔5楼。这里就是未来的新媒体发布厅,正在进行屋盖钢结构的钢构最后焊接。
在北塔5楼新媒体发布厅,武汉城建集团建设管理公司项目负责人代帅(中)、武汉建工集团项目技术负责人蔡勇(右)、鸿诚监理公司项目总监熊锦(左)正在交流新技术的应用。 记者何晓刚 摄
武汉建工集团项目技术负责人蔡勇介绍:“中心屋盖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设计采用118米超大跨度凹形ETFE气枕结构,是国内外尚无参考案例的超高难度膜结构工程。”
ETFE膜是一种透明膜材,根据细胞排列形式和肥皂泡天然结构设计而成,具有高抗污、易清洗的特点,通常雨水即可清除主要污垢。
ETFE膜不仅隔热,还轻薄、透明、隔音。项目建成后,人们在这个发布厅可以仰望蓝天白云或星空。
ETFE膜结构屋面效果图。 (项目方供图)
“该项目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幕墙工程。”代帅告诉记者,项目的外观幕墙体系组成复杂,包含多媒体幕墙屏以及15种不同材料及组合形式。
“幕墙体系使用了大量曲面、高透玻璃,使用了鱼鳞结构等不同的结构体系,每一块玻璃的形状都不一致。”
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多媒体幕墙效果图。 (项目方供图)
(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李一丹 余思思 实习生吉歆焱)
【编辑: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