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2日讯(记者刘嘉 通讯员陈诗灵)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如何让抗战历史在思政课堂中生动呈现,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青少年心灵?9月2日,江汉区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抗战烟火 彰显大国担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题教研展示活动。唱红歌、演情景剧、“跨时空对话”、制作电报机……不同学段5位思政教师以丰富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重温抗战历史,唤醒红色记忆。
活动现场。记者刘嘉 摄
现场,大兴第一实验学校教师方山山带领孩子们学唱《松花江上》,告诉大家歌曲中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随后,师生观看南京大屠杀相关视频、“云游”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了解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通过计算,孩子们发现每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失在这场屠杀中。念着遇难者名字,师生眼眶红了。方山山说:“经历过战争,方知战争可怕。铭记这段历史,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希望唤醒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大兴第一实验学校教师方山山的思政课堂。记者何晓刚 摄
在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徐姗姗的课堂上,学生们用一段情景剧表演再现了抗战历史中“八女投江”的悲壮一幕。随后,他们和8位女战士上演“跨时空对话”,在“女战士”的动情讲述中感受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骨气、保家卫国的志气。徐姗姗给学生分发电子明信片,邀请大家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我要成为外交官,在谈判桌上为公平正义发声”“建造太空站,把‘创新精神’刻进每一个零件”。现场,学子们发出铮铮誓言:“我辈挺起脊梁,传承不屈之志!请先辈放心,强国有我!”
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课堂上演情景剧。记者何晓刚 摄
武汉市第一中学教师闵娟以“家书泣血奠国殇,同胞遗志砺忠魂”“武汉会战砥中流,力转危局峙华中”“抗战精神永铭刻,青春接力续薪火”三个议题串起了整堂思政课。在她带领下,同学们诵读英雄家书,感受先烈对家国的拳拳赤诚;分享研究性学习成果,理解武汉会战的历史意义;与“AI版”爱国科学家黄令仪对话,坚定科技报国理想。
武汉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张洁展示了三张照片——抗战时期的电报机、通信兵维修电台、通信兵发送密码信号画面。她启发学生思考:“回到烽火连天的1937年,我们能为这场关乎民族存亡、世界和平的战争做些什么?”同学们立刻模拟实践,动手组装起简易电报机。现场,“嘀嘀”声响起,大家用手中的电报机发出了“穿越时空的电波”,用专业技能连接起历史和未来。
武汉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课堂现场。记者何晓刚摄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荣引导学生翻阅历史报刊、查证史料、辩证思考,对“抗日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之下的人民战争”“中国抗战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之战”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让青年学子更深入地理解了“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个历史结论。
“这场展示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促进了不同学段思政教师间的相互了解,帮助老师更好地引导学生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红领巾学校尚美校区教师周思思说,“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几乎每个学段的思政课中都有涉及,但授课重点不一样。如小学段重在引导学生感受,激发民族情感,中学段侧重引导学生理解民族伤痛背后的深层原因,坚定理想信念,体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活动现场。记者何晓刚摄
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华林飞表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教师要继续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核心内涵、时代价值等,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度感知、学习、认同、践行。“希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理论创新、体制机制、成果总结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罗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