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发明解决战地医疗大难题,这里记录着抗战中的同济智慧与济世仁心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2日讯(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童萱)“抗战八年间,同济人辗转万里,在炮火声中坚持医疗救治和医学创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前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史馆珍藏的抗战史料,真实展现了同济人传承至今的济世仁心,参观者无不肃然起敬。

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张泛黄的草稿纸正面,一端用德文和拉丁文详尽地记录着产科学的笔记,另一端则写着贝多芬的《欢乐颂》乐谱。而背面只写了一句话:“九江失守了,长沙失守了,我的家乡也失守了……”

同济医学生留下的稿纸。

“根据这句话推测,这张稿纸的主人应该是一名医学生,写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同济医院从上海迁徙到各地的途中。”据该院负责人介绍,当时的同济医院还在上海,名为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抗战爆发后,一批批热血医生纷纷加入战地医院,在校师生们则加入高校大迁徙的洪流。

同济师生参加红十字会第31医疗队人员合影。

同济人一边读书一边坚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贡献了很多“同济智慧”。抗战时期,湘鄂桂地区的伤寒、回归热、疟疾等疾病猖獗,伤兵们身上的虱子成为“看不见的敌人”,严重影响了部队战斗力。同济医学院毕业生林竟成医生发明了酒灶式蒸汽灭虱器,这个简易而高效的发明,能够快速为大批伤员灭虱,有效控制了疾病的传播。

有一次,林竟成在陆军衡阳医院发现许多伤兵因腹泻去世。经调查,他发现腹泻的原因竟是营养缺失,而直接原因是医院克扣伤兵伙食费。林竟成要求救护队自己节省部分伙食费,又动员“伤兵之友社”捐资,办起伤兵特别营养厨房,救活了许多士兵。

1955年为支援中南地区医疗事业,同济医院西迁至武汉,林竟成是迁汉后的第一任院长,随后筹建武汉医学院公共卫生系。

战时条件下,同济人因地制宜的创新精神在一次次医疗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1940年,同济医院迁至四川省宜宾县时,医生了解到,当地流行的“麻脚瘟”(痹病)让百姓谈“麻”色变。

1941年春,宜宾中学37名学生饭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身体无力症状。同济医学院唐哲、杜公振和邓瑞麟教授经过调查和动物实验,最终确认是食盐中的氯化钡中毒。

这一发现不仅挽救了中毒师生的生命,更解开了困扰当地多年的“麻脚瘟”之谜。杜公振与邓瑞麟的《痹病研究》随后获得1943年全国应用科学类学术发明一等奖。

在李庄时期,同济师生还积极开展医学知识普及工作。他们创办“医学科学陈列馆”,陈列人体器官标本、挂设医学图片和资料,向当地百姓宣传医学常识。每逢赶集日,师生们就提着药箱到集市闹市区,为当地居民免费看病。1945年抗战胜利时,他们还在《戎州日报》刊登启事,连续三天为当地居民免费义诊,欢庆胜利。

为庆祝抗战胜利,医院在《戎州日报》上刊登送诊告示。

该院负责人表示,抗战烽火中淬炼的济世仁心,已融入新时代同济人的血脉,在每一次人民需要的时候都将焕发出新的光芒。

【罗田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